转载

视频访谈: 梁启鸿:如何给传统金融行业注入互联网技术

 

1. 大家好,我在Archsummit深圳大会现场,今天很高兴邀请到广发证券总经理兼首席架构师梁启鸿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梁老师的从业背景非常丰富,一开始是在华尔街做交易系统,然后又创业做过游戏公司,在雅虎工作期间好像移动端和服务器端都参与过,现在在广发证券,类似又回到了金融的世界。能介绍一下过去这一两年大概做了什么工作吗?

梁启鸿: 离开互联网界主要是想利用一些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解决一些传统行业的问题。我是觉得中国证券行业的技术是比较落后的,无论是开发理念还是技术机,相对来说都有点封闭,跟世界潮流有点脱节。我到这边主要做的事情是成立一个研发团队,把有互联网背景的对技术有一定追求的工程师凝聚起来,用一些比较新的技术解决一些老的问题,同时提供一个可能性,让创新在这个平台上成为可能。比如说通过云计算跟大数据的技术来让证券领域的创新业务成为可能,主要是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吧。

我们采用了一些可能在证券界或者在整个金融界算比较激进的技术也是有各方面考虑的。一是这种技术对有技术追求的工程师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毕竟证券公司的IT在通常意义上对一般职场上牛的工程师是没有吸引力的,他们基本上都会到互联网公司或者外企里面去,所以只能是通过技术理念和前沿的技术吸引这些人群。另一方面我觉得凡是对技术有追求的人所形成的团队,他的能力也会是不错的,反过来说他也能驾驭这些技术。有些时候不能盲目的用一些所谓激进的技术手段,系统就可以不稳定或者什么的,我们要讲究有理有据。只要你能把一个技术用好,很多问题其实可以解决,但是如果你本身技术能力很差的话,给你一个多古老多稳定的技术他也是一样会出问题。

 

2. 根据您丰富的从业经验,感觉现在跟过去相比观点上会有哪些不同?以前的经历能够给您现在的工作一些什么样的借鉴?

梁启鸿: 可能最大的感受是文化的碰撞,这两年在传统金融业里面呆着,感受到不同的都不是技术方面的,因为技术方面对我们来讲以前几乎都已经做过。虽然有些是新的技术,但是它并没有更大的在技术上的挑战,最难的反而是团队文化的建设。在一个传统的环境里面你怎么能够把互联网基因注入进去,比如让传统环境接受敏捷迭代,灰度发布,小步试错这类理念,这可能是最大一个挑战吧。当你的互联网化走到一定程度就有点像走到改革的深水区,那个时候你会触碰到很多体制性的问题,比如人才招聘制度,财务制度。例如说你要做云技术,财务制度方面可能就不允许。做云计算你可能需要一些弹性的资源池,但在传统行业里面它做什么东西都是要立项的,而且都是要跟业务对口的。如果你的项目不是跟业务对口的,不是某一个项目里面立项出来的,比如想做一个纯技术性的平台,而这又是业务方或者领导不理解的东西,你是很难拿到预算的。

我们的环境情形还相对来说还算比较好的,可我们还是绕了各种弯路。当然公司也是在一个自我改变的过程中,比如说公司通过一些创新基金去鼓励内部的创新,但通过这些非技术因素的手段,对一个工程师架构师或者纯粹玩技术的人来说是不擅长的,所以对一般的IT人来讲会有一定的挑战。

 

3. 现在国家提倡的互联网闸对传统金融企业的文化是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梁启鸿: 影响应该是蛮大的。广发证券做了一个起码在证券业里比较有影响力的应用叫金钥匙,它其实是一个O to O的模式,可以称之为证券界的嘀嘀打车,或者说是嘀嘀打理财顾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通过技术手段把传统的资源调配效率的问题解决掉了。其实各行各业都在做他们行业的“嘀嘀打车”,这也许可以当成是互联网+下的一个具体的例子吧。

 

4. 能谈谈您的团队文化相关的事情吗?以及在团队方面是偏向内部创业还是偏向传统业务?

梁启鸿: 这个团队首先是一个几乎凭空做出来的研发团队,属于一般的证券公司或者大部分券商都没有所谓真正研发的这种组织机构。我们团队算是在IT下面的软件研发组织,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文化,几乎国内主流互联网公司的前员工在我们团队里面都有。然后还有一些是IT公司的,行业开发商,以及在这个证券公司里面自己成长起来的IT人,所以它是一个混合团队。这个团队既支持这种传统的交易业务,也支持互联网金融,还有各种业务方面的应用和创新,所以基本上承载了公司七八成的自主研发,也就是日常提供给业务的软件开发工作。我们不是单纯的去成立一个内部创业的团队来做创新,就只是IT里的一个研发组织,只不过我们在经营这个组织的时候,管理模式或者团队氛围以及团队文化的建设都非常互联网化。至于后面它会不会成为一个创业的载体我们就不知道了。

 

5. 刚才提到您在团队中非常注重可运维行,那对系统维护这方面是不是比较重视?

梁启鸿: 我们是强调devops,可能是现在比较火爆的东西,具体体现在研发这边。在系统设计的时候就必须要把运维的需要考虑进去,还要要求开发工程师采用配合devops的技术大量采集阈值,把系统的性能监控在开发阶段就做进去,等这个系统上线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监控了,同时性能可以优化。我们采用一些技术类似像docker的,这些方面的技术有一些是为了运维部署的方便,有些是为了性能的跟踪,有些是为了运维监控,这些都是研发工作的一部分,不是事后做完再去补,在开发工作里面就已经把可运维性可监控性做在里面了。

 

6. 你们的团队项目是属于业务导向呢,还是自主决定的?

梁启鸿: 这个两方面都有,对于垂直行业的公司来讲是不可避免的,业务导向是肯定的,但是对于IT来说,在一个垂直行业的机构里面,IT其实是对这个公司的业务真正拥有全景图的。因为各个部门各条业务线所有的IT方面需求到最后都落地到这个IT里面去。以前IT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单被动的服务,但其实IT完全有必要引领业务,具备全局观,并且主动走出去,去为各条业务线或者公司的战略层面提出一些建议,所以我们既有业务线驱动系统的开发,也有IT运维需要做的前端性布局。比如大数据平台,从2013年开始在大数据平台上产生了一系列应用跟创新,对于传统机构来讲哪怕大部分人听过大数据但其实根本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IT主动去做顾导去宣讲,去把你的技术能力对业务部门做解释,他们听明白之后应用创新的灵感也就来了。这是一个研发组织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被动的接单,不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外包公司,而是应该基于你对技术的理解,你对这个公司各个业务的全局观,做一些战略性的铺垫,做一些技术性平台的预投资,然后影响公司业务线的使用。

 

7. 你们的目标是做成ITS service提供给其他部门吗?

梁启鸿: 可以这么说吧,但是现阶段不是我们最关注的。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去找到业务跟技术最佳的结合点。比如说我们认为我们团队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但是如果这些人是不了解业务的,那他们在公司里的这种技术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还没到软件即服务的这个阶段。我们现在的关键是在于IT能够走出去,跟业务部门去宣讲,去介绍我们能替他们做的事情,这可能是最首要的关注点吧。

 

8. 你们的open trending交易品,也就是连接项目这方面,作为一个证券的研发团队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执行的?现在的研发部署运维是怎样的?

梁启鸿: 这个时间应该蛮长了,我们首先是从我们内部的一些交易系统交易总线以及我们对交易领域的一些心得做了一个提炼吧。从14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发,后面是水到渠成的,因为在证券行业本来就有这种所谓传统的DNA客户,就是机构客户通过API的介入。还有我们跟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有对接,因为他们可能会提供投资的交易软件——主要是看行情的软件,但是没有这种交易能力,所以现在希望向客户提供这种交易能力。然后还有一些类似投资者社区的各种各样的APP。我们现在就觉得以前的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应该把我们原来的这种交易能力开放成API,让客户可以委托下单或者可以查看实时行情,可能还可以做些风控或者策略方面的内容,将它变成一个云平台。

我们有些技术是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并且我们自以为对高性能运算是有一些心得的,也觉得是在这个证券行业里面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所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刚才的宣讲里面其实有介绍到我们用到的一些技术,我们觉得应该是在技术理念上蛮前沿的,然后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不光能够吸引到机构客户,希望可能会有投资者里面的程序员或者是程序员里面的炒家,让他们都来试用我们的平台。我们就是参考谷歌跟苹果的开发者社区的理念,只要你我们系统在上面注册一个帐号,就可以用我们的API来测试你的程序,这个是传统金融业完全不懂的,他们没有这种社区或者这种开发理念在里面,而我们这个也正是在互联网界是老生常谈但是在金融界比较少见的东西。

 

9. 最后再问一下关于容器化你们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怎么跟其他开发工具和流程结合的?

梁启鸿: 我们13年末就开始做docker方面的技术调研,2014年就开始大量使用跟部署到生产环境中去。我们在docker这个领域应该算是启动得比较早的吧,但是规模的话暂时还不能跟一些互联网的公司比,不过在我们的运维过程中确实是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我们这边是研发,同时我们要求开发工程师服务器端的交付部都必须是docker registry,所以我们也总算把这个运维团队影响了或者说是说服他们了。运维团队在开始接受之后,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很快就感觉到了它的优越性。其实我们的想法并不仅限于在docker,我们希望做到像谷歌那样类似的容器技术来实现这个云平台。

docker的出现让我们有点像在弯道超车,因为就传统证券公司来讲在虚拟化方面是很弱的,类似像openstack这些路我们都不再走了,我们现在看的技术都是一些轻量级操作系统,直接把容器建在轻量级的Linex的环境里面。然后我们希望做到部署自动化infortrend SQL,其实这也是我们对devops的另外一个关注点。比如用基于代码级别的配置构建去把生产环境部署自动化,做到配置管理和运维的灵活性。并且也不仅仅是部署自动化,它只是infortrend SQL其中的一部分,infortrend SQL主用的一点是你的部署运维跟你的配置这些都像代码一样,既可以存在Git里面,也可以把这些配置管理拆出来,同时它本身是用一种伪语言或者类似计算机语言的东西,来做你整个的从网络到硬件到存储的一切东西。这些都可以以代码的方式来部署管理,而且这些东西跟docker等技术能够做到非常好的结合。我们刚才在演讲里面也介绍过的微服务mysql service,这些都是基于在docker的基础上的,它跟stack up和infortrend SQL是一个天然的结合。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