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数据界的编程马拉松(Hackathons)保持关注。通过对比排名榜初期和最终的结果,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初期排名较高的参赛者,在最终的验证环节往往地位不保,有些甚至跌出前 20 名。
猜猜是什么对引起了排名的剧烈变化?换句话说,为什么这些参赛者的模型在最终验证环节无法保证稳定性?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可能的原因。
让我们通过以下几幅图来理解这个问题:
此处我们试图找到尺寸(size)和价格(price)的关系。三个模型各自做了如下工作:
在数据科学竞赛中,一个常见的做法是对多个模型进行迭代,从中选择表现更好的。然而,最终的分数是否会有改善依然未知,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模型是更好的发掘潜在关系了,还是过度拟合了。为了解答这个难题,我们应该使用交叉验证(cross validation)技术。它能帮我们得到更有概括性的关系模型。
注:本文每个希望改善自己在数据科学竞赛中提高表现的,雄心勃勃的数据科学家。在文章结尾,我分享了用于交叉验证的 Python 和 R代码。在 R 中,我使用了 iris 数据集进行示范。
交叉验证意味着需要保留一个样本数据集,不用来训练模型。在最终完成模型前,用这个数据集验证模型。
交叉验证包含以下步骤:
交叉验证有很多方法。下面介绍其中几种:
1. “验证集”法
保留 50% 的数据集用作验证,剩下 50% 训练模型。之后用验证集测试模型表现。不过,这个方法的主要缺陷是,由于只使用了 50% 数据训练模型,原数据中一些重要的信息可能被忽略。也就是说,会有较大偏误。
2. 留一法交叉验证 ( LOOCV )
这种方法只保留一个数据点用作验证,用剩余的数据集训练模型。然后对每个数据点重复这个过程。这个方法有利有弊:
从以上两个验证方法中,我们学到了:
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兼顾这三个方面?
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方法就是“ K 层交叉验证”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简要步骤如下:
当 k=10 时,k 层交叉验证示意图如下:
这里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合适的k值?”
记住,K 值越小,偏误越大,所以越不推荐。另一方面,K 值太大,所得结果会变化多端。K 值小,则会变得像“验证集法”;K 值大,则会变得像“留一法”(LOOCV)。所以通常建议的值是 k=10 。
K 层交叉检验之后,我们得到 K 个不同的模型误差估算值(e1, e2 …..ek)。理想的情况是,这些误差值相加得 0 。要计算模型的偏误,我们把所有这些误差值相加。平均值越低,模型越优秀。
模型表现变化程度的计算与之类似。取所有误差值的标准差,标准差越小说明模型随训练数据的变化越小。
我们应该试图在偏误和变化程度间找到一种平衡。降低变化程度、控制偏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这样会得到更好的预测模型。进行这个取舍,通常会得出复杂程度较低的预测模型。
from sklearn import cross_validation
model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100)
#简单K层交叉验证,10层。
cv = cross_validation.KFold(len(train), n_folds=10, indices=False)
results = []
# "Error_function" 可由你的分析所需的error function替代
for traincv, testcv in cv:
probas = model.fit(train[traincv], target[traincv]).predict_proba(train[testcv])
results.append( Error_function )
print "Results: " + str( np.array(results).mean() )
setwd('C:/Users/manish/desktop/RData')
library(plyr)
library(dplyr)
library(randomForest)
data <- iris
glimpse(data)
#交叉验证,使用rf预测sepal.length
k = 5
data$id <- sample(1:k, nrow(data), replace = TRUE)
list <- 1:k
# 每次迭代的预测用数据框,测试用数据框
# the folds
prediction <- data.frame()
testsetCopy <- data.frame()
# 写一个进度条,用来了解CV的进度
progress.bar <- create_progress_bar("text")
progress.bar$init(k)
#k层的函数
for(i in 1:k){
# 删除id为i的行,创建训练集
# 选id为i的行,创建训练集
trainingset <- subset(data, id %in% list[-i])
testset <- subset(data, id %in% c(i))
#运行一个随机森林模型
mymodel <- randomForest(trainingset$Sepal.Length ~ ., data = trainingset, ntree = 100)
#去掉回应列1, Sepal.Length
temp <- as.data.frame(predict(mymodel, testset[,-1]))
# 将迭代出的预测结果添加到预测数据框的末尾
prediction <- rbind(prediction, temp)
# 将迭代出的测试集结果添加到测试集数据框的末尾
# 只保留Sepal Length一列
testsetCopy <- rbind(testsetCopy, as.data.frame(testset[,1]))
progress.bar$step()
}
# 将预测和实际值放在一起
result <- cbind(prediction, testsetCopy[, 1])
names(result) <- c("Predicted", "Actual")
result$Difference <- abs(result$Actual - result$Predicted)
# 用误差的绝对平均值作为评估
summary(result$Difference)
原文作者: Sunil Ray
翻译:王鹏宇
原文链接:
http://www.analyticsvidhya.com/blog/2015/11/improve-model-performance-cross-validation-in-pytho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