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我的第一台 Mac

我的第一台 Mac

新年第一篇,祝大家猴年大吉,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这两天在家里除了带孩子就是在摆弄新到的 MacBook Pro 了。嗯,前几天咬一咬牙,双手颤抖的点击了下单按钮,第三天就收到了。

当初在买 MBP 还是 iMac 之间纠结过,因为已经有一个台式机,所以确定了买 MBP。然后就是纠结买 13 吋还是 15 吋。之前我去广州新开的苹果体验店看过,15 吋的略大了点,13 吋的大小刚刚好,本来打算就买 13 吋的。直到下单前,又改变主意了,考虑便携性和性能,我更倾向于性能,于是最后一刻改成了 15 吋标准配置(16 G内存 512闪存)。购买时,我使用了教育商店购买,便宜了 1500 软妹币。我准备了堂弟的学生证,然而第二天苹果直接就给我发货了,并没有要求我出示学生证。后来听说是抽查的。

平常我大都是在 Windows 的平台下开发的,有时用一用 Linux。感觉 Windows 平台下的开发工具链其实挺完善的,写 C/C++ ,C# 有号称宇宙无敌 IDE 的 Visual Studio ,写 Python 有 PyCharm,写 Java 有 IntelliJ ,写 Android 有 Android Studio ,编辑器有 gVim 。对应的效率工具也一应俱全:

  1. Total Commander 装机必备的神器,谁用谁知道。
  2. Launchy 效率神器,快速启动程序。作者长时间未更新,最近换成了另外一个神器:Wox 。没用过的赶紧试试,有惊喜。
  3. Clipx / Ditto 多重剪贴板。
  4. cmder 终端模拟器,好用到爆,从此告别系统自带的命令行窗口。
  5. Visual Studio 的 Visual Assist 插件,一个字就是爽。
  6. Visual Studio 的 ViEmu 插件,没有 Vim 模式的 IDE 已经没法用了。

《必然》一书的『过滤』一章中提到,如果你只接触那些你已经喜欢的东西是有风险的,即你可能会卷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漩涡,从而对任何与你的标准存在细微差异的事情都视而不见,即使你原本会喜欢它。这种现象被称为『过滤器泡沫』。

所以,我们要勇于尝试新事物。当时觉得 Ubuntu 好玩,在上面使劲折腾过,折腾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还是不太适合作为个人的桌面系统。一直想尝试 Mac OS X,昂贵的价格又有点让人望而却步。从体验 Mac 的这几天来看,感觉付出是非常值的,从设计美感到使用体验都非常好,为什么我没有早一点入手呢?

这两天都在研究 Mac 系统怎么玩,看了很多文章,装了一些软件,学习了很多东西。学习曲线大概是这样的:

  1. 学习了神奇的触摸板的使用方法。(双指,三指,四指的手法。。。)
  2. 学习了系统常用的快捷键。
  3. 学习了在 Mac 上如何安装软件。(Mac App Store、官网下载 dmg、使用 Homebrew)
  4. 给命令行终端配上漂亮的 Solarized 皮肤,安装配置 Shell 神器:oh-my-zsh
  5. 安装包管理神器 Homebrew 和 brew cask。
  6. 安装效率神器:Alfred2。
  7. 使用 Homebrew 把系统自带的软件包升级到最新版本,比如:git、python、vim 等等。
  8. 安装和配置 Mac 下的 macvim。

嗯,完成了以上步骤后,基本上可以开始干活了。对了,再接上 HHKB,调整开关设置,打开开关 2、3、4,启用 Mac 模式,简直完美!

接着,我还安装了如下的软件:

  1. Chrome 浏览器。
  2. Dash 查看各种文档的神器。
  3. Mou 编辑 MarkDown 的神器。
  4. XCode 现在还用不着,先装上。
  5. Android Studio
  6. ShiftIt 用来调整窗口位置和大小的神器。
  7. WizNote 为知笔记
  8. QQ
  9. 微信
  10. QQ 音乐
  11. 有道词典
  12. 迅雷
  13. VLC 视频播放器

Alfred2 和 oh-my-zsh 是我用了的最令人惊叹好用的工具,谁还有好用的软件推荐给我啊~~~

原文  http://blog.coderzh.com/2016/02/09/my-first-mac/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