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拆轮子系列:拆 Okio

本文是 Piasy 原创,发表于 http://blog.piasy.com ,请阅读原文支持原创 http://blog.piasy.com/2016/08/04/Understand-Okio/

Retrofit , OkHttp , Okio 是 Square 团队开源的安卓平台网络层三板斧,它们逐层分工,非常优雅地解决我们对网络请求甚至更广泛的 I/O 操作的需求。其中最底层的 Okio 堪称小而美,功能也更基础,应用更广泛。这次我们就对它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本文的分析基于 Okio 截至 2016.8.4 的最新源码 ,非常建议大家下载 Okio 源码之后,跟着本文,过一遍源码。

1,概览

和分析 Retrofit 和 OkHttp 时不同,这次我们不是直接上来就开始看代码,我们先看一下它的官方介绍,对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也正是我们在进行技术选型时首先应该做的事情。

Okio 补充了 java.iojava.nio 的内容,使得数据访问、存储和处理更加便捷。

它的主要功能都被封装在 ByteStringBuffer 这两个类中,整个库也是围绕这两个类展开。

本文接下来的内容也将围绕这两个类来展开,先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详细分析它们的使用及原理,最后我们会看一下 Retrofit、OkHttp 是如何使用 Okio 的,以及 Gzip 压缩这个功能是如何设计实现的。

1.1, ByteString

string 这个词本意是“串”,只不过在编程语言的世界中,我们基本都用它来指代“字符串”,其实字符串应该叫 CharString ,因此 ByteString 的意义也就很好理解了,“字节串”。

ByteString 代表一个 immutable 字节序列。对于字符数据来说, String 是非常基础的,但在二进制数据的处理中,则没有与之对应的存在, ByteString 应运而生。它为我们提供了对串操作所需要的各种 API,例如子串、判等、查找等,也能把二进制数据编解码为十六进制(hex),base64 和 UTF-8 格式。

它向我们提供了和 String 非常类似的 API:

  • 获取字节:指定位置,或者整个数组;
  • 编解码:hex,base64,UTF-8;
  • 判等,查找,子串等操作;

1.2, SourceSink

在看 Buffer 之前,我们先看一下 SourceSink

Okio 吸收了 java.io 一个非常优雅的设计:流(stream),流可以一层一层套起来,不断扩充能力,最终完成像加密和压缩这样复杂的操作。再次感谢 Stay 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装饰模式”的实践。

修饰模式,是面向对象编程领域中,一种动态地往一个类中添加新的行为的设计模式。就功能而言,修饰模式相比生成子类更为灵活,这样可以给某个对象而不是整个类添加一些功能。

Okio 有自己的流类型,那就是 SourceSink ,它们和 InputStreamOutputStream 类似,前者为输入流,后者为输出流。

但它们还有一些新特性:

  • 超时机制,所有的流都有超时机制;
  • API 非常简洁,易于实现;
  • SourceSink 的 API 非常简洁,为了应对更复杂的需求,Okio 还提供了 BufferedSourceBufferedSink 接口,便于使用(按照任意类型进行读写,BufferedSource 还能进行查找和判等);
  • 不再区分字节流和字符流,它们都是数据,可以按照任意类型去读写;
  • 便于测试, Buffer 同时实现了 BufferedSourceBufferedSink 接口,便于测试;

SourceInputStream 互相操作,我们可以把它们等同对待,同理 SinkOutputStream 也可以等同对待。

1.3, Buffer

我们看一下 Buffer 的类图:

拆轮子系列:拆 Okio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它集 BufferedSourceBufferedSink 的功能于一身,为我们提供了访问数据缓冲区所需要的一切 API。

Buffer 是一个可变的字节序列,就像 ArrayList 一样。我们使用时只管从它的头部读取数据,往它的尾部写入数据就行了,而无需考虑容量、大小、位置等其他因素。

ByteString 一样, Buffer 的实现也使用了很多高性能的技巧。它内部使用一个双向 Segment 链表来保存数据, Segment 是对一小段字节数组的封装,保存了这个字节数组的一些访问信息,数据的移动通过 Segment 的转让完成,避免了数据拷贝的开销。而且 Okio 还实现了一个 Segment 对象池,以提高我们分配和释放字节数组的效率。

2, ByteString 详解

ByteString 整个类不到 500 行,完全可以通读,但我们还是从实际的使用例子出发。

我们来看一下 官方文档中 PNG 解码 的例子:

private static final ByteString PNG_HEADER = ByteString.decodeHex("89504e470d0a1a0a");

public void decodePng(InputStream in) throws IOException {
  BufferedSource pngSource = Okio.buffer(Okio.source(in));

  ByteString header = pngSource.readByteString(PNG_HEADER.size());
  if (!header.equals(PNG_HEADER)) {
    throw new IOException("Not a PNG.");
  }
  // ...
  pngSource.close();
}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可以直接从十六进制字符串得到它所表示的字节串,我们看看它的内部实现:

public static ByteString decodeHex(String hex) {
  // ...

  byte[] result = new byte[hex.length() / 2];
  for (int i = 0; i < result.length; i++) {
    int d1 = decodeHexDigit(hex.charAt(i * 2)) << 4;
    int d2 = decodeHexDigit(hex.charAt(i * 2 + 1));
    result[i] = (byte) (d1 + d2);
  }
  return of(result);
}

private static int decodeHexDigit(char c) {
  if (c >= '0' && c <= '9') return c - '0';
  if (c >= 'a' && c <= 'f') return c - 'a' + 10;
  if (c >= 'A' && c <= 'F') return c - 'A' + 1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Unexpected hex digit: " + c);
}

我们可以看到,它其实就是把每个字符所对应的十六进制值,保存到一个字节数组中,然后利用 of 这个工厂方法构造一个 ByteString 对象。

那我们再看一下它的判等是怎么实现的: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o == this) return true;
  return o instanceof ByteString
      && ((ByteString) o).size() == data.length
      && ((ByteString) o).rangeEquals(0, data, 0, data.length);
}

public boolean rangeEquals(int offset, byte[] other, int otherOffset, int byteCount) {
  return offset >= 0 && offset <= data.length - byteCount
      && otherOffset >= 0 && otherOffset <= other.length - byteCount
      && arrayRangeEquals(data, offset, other, otherOffset, byteCount);
}

public static boolean arrayRangeEquals(
    byte[] a, int aOffset, byte[] b, int bOffset, int byteCount) {
  for (int i = 0; i < byteCount; i++) {
    if (a[i + aOffset] != b[i + bOffset])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不出所料,果然就是把指定范围内的字节逐个对比!当然就是这样,因为我们对串相等的定义本来就是这样的。

其他的方法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不过其中有两点高性能实现技巧值得一提:

  • 把一个 String 编码为 utf8 时,会引用原 String,后面解码时就可以直接返回了
  • 由于 immutable,所以不怕被篡改,所以 toAsciiLowercasetoAsciiUppercasesubstring 等函数的实现中,如果需要返回的内容和自身一样,那就会直接返回 this

3, Buffer 详解

我们继续看 PNG 解码的例子:

public void decodePng(InputStream in) throws IOException {
  BufferedSource pngSource = Okio.buffer(Okio.source(in));

  ByteString header = pngSource.readByteString(PNG_HEADER.size());
  if (!header.equals(PNG_HEADER)) {
    throw new IOException("Not a PNG.");
  }

  while (true) {
    Buffer chunk = new Buffer();

    // Each chunk is a length, type, data, and CRC offset.
    int length = pngSource.readInt();
    String type = pngSource.readUtf8(4);
    pngSource.readFully(chunk, length);
    int crc = pngSource.readInt();

    decodeChunk(type, chunk);
    if (type.equals("IEND")) break;
  }

  pngSource.close();
}

我们先看看 Okio.buffer(Okio.source(in)) 做了些什么:

public static Source source(InputStream in) {
  return source(in, new Timeout());
}

private static Source source(final InputStream in, final Timeout timeout) {
  // ...
  return new Source() {
    @Override public long read(Buffer sink, long byteCount) throws IOException {
      //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lose() throws IOException {
      in.close();
    }

    // ...
  };
}

public static BufferedSource buffer(Source source) {
  return new RealBufferedSource(source);
}

Okio.source 最终创建了一个匿名的 Source 实现类,它就是把我们的读取请求转发给 InputStream ,代码这里我们省略了,大家可以自行阅读。而 Okio.buffer 则用这个匿名 Source 创建了一个 RealBufferedSource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 InputStream,匿名 Source 和 RealBufferedSource 这三个东西。

我们再看 RealBufferedSource#readByteString 相关的代码:

final class RealBufferedSource implements BufferedSource {
  public final Buffer buffer = new Buffer();
  public final Source source;

  RealBufferedSource(Source source) {
    if (sourc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source == null");
    this.source = source;
  }

  @Override public ByteString readByteString(long byteCount) throws IOException {
    require(byteCount);
    return buffer.readByteString(byteCount);
  }
  
  // ...
}

require 函数代码这里就不贴了,它就是把 source 中的数据读到了 buffer 中,这样我们就可以从 buffer 中读出 ByteString 了。

这里我们再整理一下,一共有四个东西:RealBufferedSource,和我们直接打交道的对象,为我们提供任意形式的读取操作、查找操作以及判等操作;Buffer 成员;Source 成员(前面创建的匿名 Source 对象);InputStream,我们的文件输入流。

这里我们看到读取操作的实现绕了一大圈:先把数据从 InputStream 读到 Buffer 里(require),这个过程实际由匿名 Source 完成(提供了超时控制),再把数据从 Buffer 中读出来返回。

其实我们如果粗略看一下 RealBufferedSourceRealBufferedSink 这两个类,我们就会发现,它们读写逻辑的实现都比较绕:读操作都是先把数据从 Source 读到 Buffer ,再把数据从 Buffer 读到输出(返回值或传入的输出参数);写操作都是先把数据从输入写到 Buffer ,再把数据从 Buffer 写到 Sink

为什么要这么倒腾? 让我们从功能需求和设计方案来考虑。

BufferedSource 要提供各种形式的读取操作,还有查找与判等操作。大家可能会想,那我就在实现类中自己实现不就好了吗?干嘛要经过 Buffer 中转呢?这里我们实现的时候,需要考虑效率的问题,而且不仅 BufferedSource 需要高效实现,BufferedSink 也需要高效实现,这两者的高效实现技巧,很大部分都是共通的,所以为了避免同样的逻辑重复两遍,Okio 就直接把读写操作都实现在了 Buffer 这一个类中,这样逻辑更加紧凑,更加内聚。而且还能直接满足我们对于“两用数据缓冲区”的需求:既可以从头部读取数据,也能向尾部写入数据。至于我们单独的读写操作需求,Okio 就为 Buffer 分别提供了委托类:RealBufferedSource 和 RealBufferedSink,实现好 Buffer 之后,它们两者的实现将非常简洁(前者 450 行,后者 250 行)。

关于 Segment 的实现、 BufferSegment 的管理、 Segment 对象池的实现这些内容,这里不作展开,大家可以自行阅读,相信有了上面的认识之后,去理解这些细节的实现原理并不困难。

4,Retrofit,OkHttp 是如何利用 Okio 的?

在 Retrofit/OkHttp 中,IO 操作都是利用 Okio 实现的,像磁盘缓存,网络 IO 等。这里我们主要看看 HTTP/1.1 网络 IO 的实现。

在 拆 OkHttp 一文的 发送和接收数据:CallServerInterceptor 部分中 我们就接触过 Okio 相关的代码:

// CallServerInterceptor#intercept
// 发送请求 body
Sink requestBodyOut = httpCodec.createRequestBody(request, 
        request.body().contentLength());
BufferedSink bufferedRequestBody = Okio.buffer(requestBodyOut);
request.body().writeTo(bufferedRequestBody);
bufferedRequestBody.close();

// 读取响应 body
response = response.newBuilder()
    .body(httpCodec.openResponseBody(response))
    .build();

httpCodec.createRequestBody 这个调用就不在这里逐步展开了,在 HTTP/1.1 的实现中就是利用 Okio 把 Socket 包装成了 BufferedSourceBufferedSink ,这个函数返回的 Sink 也就是把对它的写调用转发给 Socket 包装成的 BufferedSink

而 request body 的发送逻辑就是由 RequestBody 负责把它的数据发送给 writeTo 函数传入的 BufferedSink 了,这里也就是写到了 Socket 中。

而 response body,虽然也提供了返回 BufferedSource 的接口,但其实并没有被使用,因为 Retrofit 的 converter 目标(Gson,Protobuf 等)都没有使用 Okio 实现 IO 操作,所以 ResponseBody 被使用的最多的还是普通的 java.io API。

最后这里我们补充一张 Retrofit,OkHttp,Okio 进行网络 IO 的流程图:

拆轮子系列:拆 Okio

5,Gzip 压缩的实现

在官方示例工程 okhttp/samples/recipes 中有一个类 RequestBodyCompression ,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实现 RequestBody 的 Gzip 压缩。下面我们看一下它是怎么实现的。

首先,在 OkHttp 的架构下实现压缩,是通过自己实现一个 Interceptor 来完成的:

// 构造 OkHttpClient 时添加 GzipRequestInterceptor 即可
private final OkHttpClient client = new OkHttpClient.Builder()
    .addInterceptor(new GzipRequestInterceptor())
    .build();

static class GzipRequestInterceptor implements Interceptor {
  @Override public Response intercept(Chain chain) throws IOException {
    // ...
    Request compressedRequest = originalRequest.newBuilder()
        .header("Content-Encoding", "gzip")
        .method(originalRequest.method(), gzip(originalRequest.body()))
        .build();
    return chain.proceed(compressedRequest);
  }

  private RequestBody gzip(final RequestBody body) {
    return new RequestBody() {
      // ...
      @Override public void writeTo(BufferedSink sink) throws IOException {
        BufferedSink gzipSink = Okio.buffer(new GzipSink(sink));
        body.writeTo(gzipSink);
        gzipSink.close();
      }
    };
  }
}

在分析 OkHttp 的文章中我们就提到:

Interceptor 是最核心的一个东西…… 它把实际的网络请求、缓存、透明压缩等功能都统一了起来。

这里我们就再一次见证了这一设计的优雅之处,对网络请求的操作进行额外的处理,我们只需要自行实现一个 Interceptor,然后添加进去就大功告成,OkHttp 的实现完全不用动,可扩展性非常好!

而这里我们 Gzip 的逻辑实现主要在这一行: method(originalRequest.method(), gzip(originalRequest.body())) ,我们复制上层传过来的 Request,并把它的 body 进行 Gzip 压缩,然后再发起新的 Request。而 Gzip 压缩的实际实现则是由 GzipSink 实现。

那我们接着看 GzipSink 的实现:

public final class GzipSink implements Sink {
  // ...

  public GzipSink(Sink sink) {
    // ...
    this.deflater = new Deflater(DEFAULT_COMPRESSION, true);
    this.sink = Okio.buffer(sink);
    this.deflaterSink = new DeflaterSink(this.sink, deflater);

    writeHead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write(Buffer source, long byteCount) throws IOException {
    // ...
    updateCrc(source, byteCount);
    deflaterSink.write(source, byteCount);
  }

  @Override public void close() throws IOException {
    // ...
    try {
      deflaterSink.finishDeflate();
      writeFooter();
    } catch (Throwable e) {
      thrown = e;
    }
    // ...
  }
  
  // ...
}

这里我们只关注主要流程,省略了很多代码,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看。我们可以看到,构造 GzipSink 时,我们用传入的 Sink 构造了一个 DeflaterSink ,后面的 write 操作我们都是转交给 DeflaterSink 做的。那这里就涉及到 GzipSinkDeflaterSink ,和最初的 Sink ,我们把数据写到 GzipSink 中,而它则把数据写到 DeflaterSink 中,后者又把数据最终写到目标 Sink 中。

这里就是对装饰模式很好的实践,我们逐层扩充了我们的 Sink 对象的功能,应用装饰模式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分而治之!前文就已经提到, java.io 以及 Okio 都有一个“流”的概念,“流”可以一层一层连接起来完成复杂的工作,这就是分治思想很好的实践,分治使得我们每一层都很简单,只聚焦于一件事情,它们协作完成一件很复杂的工作。非常优雅。

但分治也有很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建立一个分层的类继承体系,每层关注各自的事情,也有分治的效果,那装饰模式和继承相比优势何在呢?装饰模式使用更灵活,达到同样的效果,需要的类更少。例如我们有两种独立的需求,hash 和 gzip,这两种需求的各种组合方式我们都会用到,那这时就需要 4 个子类,但如果用装饰模式,我们就只需要 2 个类,在实际使用时添加需要的装饰即可。

6,总结

Okio 的分析就到此结束,本文首先根据 Okio 的文档对它形成了一个感性认识,了解它的设计思想,它的特性,然后我们从实际使用例子出发,以及结合 Retrofit,OkHttp,结合 Gzip 压缩的场景,对 Okio 的使用和原理进行了分析。代码并没有逐行讲解,但是相信跟着本文的思路,再自行阅读源码,理解起来应该会更加容易。

接下来我打算整理一下前面对 Retrofit,OkHttp,Okio 这三板斧的分析,结合我在工作中的实际网络层需求,梳理一套网络层的“微架构”,敬请期待。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会推送最新 blog、以及短篇内容。

拆轮子系列:拆 Okio
  • ← Previous Post
原文  http://blog.piasy.com/2016/08/04/Understand-Okio/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