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js
入坑也有了小半年的时间了,圈子里一直流传着其源码优雅、简洁的传说。
最近的一次技术分享会,同事分享 vue.js
源码的缓存部分,鄙人将其整理出来,与大家一起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链表 的定义:
链表(Linked list)是一种常见的基础数据结构,是一种线性表,但是并不会按线性的顺序存储数据,而是在每一个节点里存到下一个节点的指针(Pointer)
其中的双向链表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双向链表也叫 双链表 。双向链表中不仅有指向后一个节点的指针,还有指向前一个节点的指针。这样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访问前一个节点,当然也可以访问后一个节点,以至整个链表。一般是在需要大批量的另外储存数据在链表中的位置的时候用。
图示如下(图片来自 维基百科-链表 ):
在 JavaScript
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象的属性来实现双向链表。
而在 vue.js
中,作者正是利用类似双向链表的方式实现缓存的利用
在缓存中,利用类似双向链表来管理缓存并不难的。难的是如何更加高效的管理缓存,如何在缓存达到其最大内存空间,删除程序中最不常用的变量,而不是随机删除,造成最常用的变量被误删的情况。
vue.js
中采用 LRU算法
来实现缓存的高效管理。
LRU
是 Least Recently Used
的简称,具体内容可以查看 GitHub ,其有以下优点:
基于双向链表改变缓存对象中 entry
的排序,复杂度低
缓存对象有一个 head
(最近最少使用的项)和一个 tail
(最近最多使用的项)
head
和 tail
都是 entry
,一个 entry
可能会有一个 newer entry
以及一个 older entry
(双向链接, older entry
更接近 head
, newer entry
更接近 tail
)
使用一个 key
就可以遍历这个缓存对象,也就意味着只有 o(1)
的复杂度,内存消耗非常小
可以通过下面的图来更好的理解 LRU算法
:
entry entry entry entry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head |.newer => | |.newer => | |.newer => | tail | | A | | B | | C | | D | |______| <= older.|______| <= older.|______| <= older.|______| removed <-- <-- <-- <-- <-- <-- <-- <-- <-- <-- <-- added
如果缓存达到最大,那么每次只需要将 head
删除就行了,保证了删除的项是 最不常用的项
文件位置: src/cache.js
首先 export
构造函数 Cache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Cache (limit) { // 标识当前缓存数组的大小 this.size = 0 // 标识缓存数组能达到的最大长度 this.limit = limit // head(最不常用的项),tail(最常用的项)全部初始化为undefined this.head = this.tail = undefined this._keymap = Object.create(null) }
接下来作者在 Cache
的原型链上面分别定义了:
put
:在缓存中加入一个 key-value
对象,如果缓存数组已经达到最大值,则返回被删除的 entry
,即 head
,否则返回 undefined
shift
:在缓存数组中移除最少使用的 entry
,即 head
,返回被删除的 entry
。如果缓存数组为空,则返回 undefined
get
:将 key
为传入参数的缓存对象标识为最常使用的 entry
,即 tail
,并调整双向链表,返回改变后的 tail
。如果不存在 key
为传入参数的缓存对象,则返回 undefined
a) get
:
Cache.prototype.get = function (key, returnEntry) { var entry = this._keymap[key] // 如果查找不到含有`key`这个属性的缓存对象 if (entry === undefined) return // 如果查找到的缓存对象已经是 tail (最近使用过的) if (entry === this.tail) { return returnEntry ? entry : entry.value } // HEAD--------------TAIL // <.older .newer> // <--- add direction -- // A B C <D> E if (entry.newer) { // 处理 newer 指向 if (entry === this.head) { // 如果查找到的缓存对象是 head (最近最少使用过的) // 则将 head 指向原 head 的 newer 所指向的缓存对象 this.head = entry.newer } // 将所查找的缓存对象的下一级的 older 指向所查找的缓存对象的older所指向的值 // 例如:A B C D E // 如果查找到的是D,那么将E指向C,不再指向D entry.newer.older = entry.older // C <-- E. } if (entry.older) { // 处理 older 指向 // 如果查找到的是D,那么C指向E,不再指向D entry.older.newer = entry.newer // C. --> E } // 处理所查找到的对象的 newer 以及 older 指向 entry.newer = undefined // D --x // older指向之前使用过的变量,即D指向E entry.older = this.tail // D. --> E if (this.tail) { // 将E的newer指向D this.tail.newer = entry // E. <-- D } // 改变 tail 为D this.tail = entry return returnEntry ? entry : entry.value }
b) put
:
Cache.prototype.put = function (key, value) { var removed var entry = this.get(key, true) // 如果不存在 key 这样属性的缓存对象,才能调用 put 方法 if (!entry) { if (this.size === this.limit) { // 如果缓存数组达到上限,则先删除 head 指向的缓存对象 removed = this.shift() } // 初始化赋值 entry = { key: key } this._keymap[key] = entry if (this.tail) { // 如果存在tail(缓存数组的长度不为0),将tail指向新的 entry this.tail.newer = entry entry.older = this.tail } else { // 如果缓存数组的长度为0,将head指向新的entry this.head = entry } this.tail = entry this.size++ } entry.value = value return removed }
c) shift
:
Cache.prototype.shift = function () { var entry = this.head if (entry) { // 删除 head ,并改变指向 this.head = this.head.newer this.head.older = undefined entry.newer = entry.older = undefined // 同步更新 _keymap 里面的属性值 this._keymap[entry.key] = undefined // 同步更新 缓存数组的长度 this.size-- } return entry }
从整个的代码来看,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 LRU算法
,作者的对于 Object
的处理方式也值的我们评味一番。
没有选择去遍历 entry
,选择通过在 Cache
内增加一个 _keymap
属性,通过这个属性来管理 entry
,实现 key
与 newer
、 older
状态的分离,减少代码的复杂度
源码版本为 v1.0.26
主要内容来自 爱屋吉屋FE团队 的技术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