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前端工程化体系

何谓前端工程化?即根据业务特点,将前端开发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它主要包含不同业务场景的技术选型、代码规范、构建发布方案等。主要目地是为了提升前端开发工程师的开发效率与代码质量,降低前后端联调的沟通成本,使得前后端工程师更加专注于自身擅长领域。

根据自身从业这些年的一些产品和项目经验,对前端工程体系的设计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 前端开发应该是“自成体系”的,包括运维布署、日志监控等
  • 针对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不是一套大而全的框架体系。比如针对以产品宣传展示为主的网页(Site),采用多页模式和响应式设计开发;以用户交互为主的且无强烈 SEO 要求的应用(Application),采用单页模式开发
  • 产品组件化,为提高复用性尽量将组件的颗粒度分细一些,且低耦合高内聚
  • 避免重复造轮子,引入一些优秀的开源资源,取长补短

根据以上思考,大致将自己理解的前端工程体系分为三大块:

  • Node 服务层:主要做数据的代理和 Mock,url 的路由分发,还有模板渲染
  • Web 应用开发层:主要专注 Web 交互体验
  • 前端运维层:构建布署、日志监控等

前端工程化体系

Node 服务层

数据代理

一般在 web 应用中,数据的来源分为两类:

  • 用户交互产生的 ajax 请求(客户端发起)
  • 服务端模板渲染所需初始数据

前端工程化体系

前者来说,传统的做法是后端直接提供 api 以供客户端调用,但面临微服务化逐渐成为主流的今天,后端系统也趋于拆分为众多后端服务,提供不同的 api,直接调用面临请求认证和跨域等众多问题,Node 做为中转站利用 http-proxy 将 http 请求和响应传输于前后两端,起到桥梁作用。

有人说直接请求后端 api 岂不是性能更佳?跨域问题直接用 CORS(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不是也能解决?

我们先来看跨域问题:首页 CORS 当前还是有兼容性问题(不支持 IE10 及以下),其次它有一些限制或者说是自身局限: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发送Cookie,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就不能设为星号,必须指定明确的、与请求网页一致的域名。同时,Cookie依然遵循同源政策,只有用服务器域名设置的Cookie才会上传,其他域名的Cookie并不会上传,且(跨源)原网页代码中的document.cookie也无法读取服务器域名下的Cookie。

针对性能问题我则拿了公司项目的 api 随机的几个接口来做了些测试,不是非常精确,但也能看个大概。分别在 No throtting 和 Regular 4G 的模式下,用 proxy(http-proxy 代理请求),direct(直接请求后端地址)和 node(利用 request 模块发起请求)模式,做了 GET 和 POST 请求的延迟比对。在比对之前心里也大概有数,肯定是直接请求后端地址的延迟最低,毕竟加了 Node 一层,性能会由损耗。以下是测试结果:

No throtting GET: 前端工程化体系

No throtting POST: 前端工程化体系

Regular 4G GET: 前端工程化体系

Regular 4G POST: 前端工程化体系

可以看出,GET 请求 direct 是最快的,proxy 次之,node request 垫底,POST 则相差不明显。但延迟差距在 30ms 左右,是否可以接受,就要看自己的系统架构对性能的要求有多高了。对于我司目前的规模体量用户数来说,完全是可以忽略的。

但为什么一定要用 Node 来做 http 请求的代理转发?我的理由:

  1. 前期前端开发过程中 mock 可与后期后端接口做平滑过渡,客户端做到无感知。甚至还能在 mock 数据和真实数据之间来回切换,十分灵活
  2. 当后端服务增多时,特别是内部系统,跨域调用很成问题,Node 代理转发从根本上解决跨域问题,不用担心 Cookie 丢失等问题,而且在 Node 层还能做进一步的 http 拦截和根据业务需求定制这些二次加工,适用于更加广泛的场景

我在之前做公司的模拟炒股项目时,大概就是这么地用的:

账户系统 行情系统 交易系统
/api/account /api/stock /api/trade
var url = require('url');

// 账户系统 API
app.use('/api/account', proxy(config.api.accout, {
  forwardPath: function (req, res) {
    return url.parse(req.url).path;
  }
}));

// 股票行情 API
app.use('/api/stock', proxy(config.api.stock, {
  forwardPath: function (req, res) {
    return url.parse(req.url).path;
  }
}));

// 股票交易 API 
app.use('/api/trade', proxy(config.api.trade, {
  forwardPath: function (req, res) {
    return url.parse(req.url).path;
  }
}));

至于服务端渲染,之前一直是用 JSP or PHP 等后端模板来做。现在又多了一种选择,Node 本身就是个服务端,而且模板本身是属于视觉层和数据层的结合品。在前后端分离的比较合理的条件下,让前端工程师来写服务端模板更加适合,因为此时 Node 服务层应该不包含复杂的数据运算(CPU 密集型非 Node 擅长场景),这里的数据来源都是比较直接和清晰的,顶多要做一些数据的拆分或整合处理而已,但对前端人员来说,了解业务逻辑是必备的,也是必需的,我们倡导的。

还有一点是因为下文中将要介绍的 Web 应用开发中,开发构建的工具本身就是基于 Node 的,build 后的静态资源大部分适合需在模板中引入,如何引入还是前端工程师最为清楚。所以虽模板属于服务端范畴,但与前端是结合的更加紧密的。

数据 Mock

一般来说,项目中后端接口实现的任务未完成,前端写好了页面只能等待。此时,如果后端有空可以造一些假数据,让前端可以继续开发调试。但我们鼓励前端工程师自己 mock 数据,为什么呢?

  • 更好的了解业务
  • 做为数据的第一级消费者,更清楚怎样的数据结构,适合前端页面展示。比如,用数组好,还是用字符串拼接好等等
  • mock 效率更高,实现简单:json-server,mockjs

但目前这两种简单的 mock 工具都不是太适合当前公司的项目场景,因为我们公司大部分接口都不是 restful 的,所以用下来遇到两个问题:

  • json-server 只支持 restful,而且只能生成 json 文件不够灵活
  • mockjs 是比较灵活高效,但做不到数据的持久化

比较完美的方案是两者结合再加上支持非 restful 的 mock,这个可能需要以后自己定制了。PS. 最近 github 上看到了一个利用 service workers 搞出来的一个 mock 服务: service-mocker ,不管是否适用,但要为这样的思路点赞。

url 路由

前端来制定路由,也促使前端工程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业务。这属于设计范畴,需要经验加持。

因为具体路由下,基本就是业务逻辑 controller 了:

router.route('/:catalogId')
  .get(catalogController.findOne)
  .put(validate(paramSchema.updateCatalog), catalogController.update)
  .delete(catalogController.remove);

还有一些简单的路由,就是负责页面渲染而已(特别是单页应用,基本上走客户端路由的路子了):

app.get('/', (req, res) => {
  res.render('index', {
    ip: req.connection.remoteAddress
  });
});

服务端模板渲染

对于单页应用来说,服务端模板只是一个壳(shell)而已: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Single Page Application</title>
    <script>window.serverData={foo: '来自服务端数据'}</script>
  </head>
  <body>
    <div id="app"></div>
    <script src="//cdn/file-5917b08e4c7569d461b1.js"></script>
  </body>
</html>

我们看到这里只通过 window.serverData 提供了简单的服务端数据。

对于多页应用来说,我们会引入 layout, include 等提取公共部分页面以达到最大复用:

./views
├── layout
│   ├── default.jade
│   ├── bootstrap.jade
│   └── ...
├── include
│   ├── topnav.jade
│   ├── header.jade
│   ├── footer.jade
│   └── ...
├── templates
│   └── ...
└── index.jade

上文已提到过 Node 来做服务端模板渲染的有一个好处就是方便与静态资源衔接,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 web 应用经过前端构建工具 build 之后会生成静态资源映射表: asset-manifest.json ,串联起来大概是这样:

{
  "main.css": "static/css/main.ad87bbd6.css",
  "main.css.map": "static/css/main.ad87bbd6.css.map",
  "main.js": "static/js/main.a3907cec.js",
  "main.js.map": "static/js/main.a3907cec.js.map",
  "static/media/yay.jpg": "static/media/yay.44dd3333.jpg"
}
const manifest = require('./asset-manifest.json');

app.locals.assets = {
  mainCss: manifest['main.css'],
  mainJs: manifest['main.js'],
  ...
};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Single Page Application</title>
    <link rel="stylesheet" href="<%= assets.mainCss %>">
    <script>window.serverData={foo: '来自服务端数据'}</script>
  </head>
  <body>
    <div id="app"></div>
    <script src="<%= assets.mainJs %>"></script>
  </body>
</html>

Web 应用开发层

这一部分应该是前端工程师的专长部分,也是其核心价值的体现之处。

组件化和工程化

web 应用开发主要包含三个部分:html,css 和 js,三者之中,除了 js 在近几年才拥有了模块化机制以外,html 和 css 都是需要手工维护(难以维护),伴随着复制粘贴,时间一久其产生的代码冗余就像是 windows 上的 C 盘空间一样,不断发胖。

所以现代的 web 应用有这样的开发意识:everything in js is the better way. 正是 js 的模块化的可能性,成为了 web 功能模块(包含界面与交互)的组件化实现的基石。可以将 html 和 css 写在 js 之中(JSX),也可以以模板的形式它们三者写一起(Vue):

JSX 写法:

import React, { PropTypes } from 'react';
import styles from './Preview.css';

const Preview = ({url, user}) => {
  return (
    <div className={styles.card}>
      <img src={url} alt="" className={styles.normal}/>
      <Profile user={user} />
    </div>
  );
};

Preview.propTypes = {
  url: PropTypes.string,
  user: PropTypes.object
};

export default Preview;

Vue 的单文件形式:

<template>
  <div id="app">
    <img src="./assets/logo.png">
    <h1>/</h1>
  </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name: 'app',
  data () {
    return {
      msg: 'Welcome to Your Vue.js App'
    }
  }
}
</script>

<style>
#app {
  font-family: 'Avenir',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webkit-font-smoothing: antialiased;
  -moz-osx-font-smoothing: grayscale;
  text-align: center;
  color: #2c3e50;
  margin-top: 60px;
}
h1 {
  font-weight: normal;
}
</style>

无论哪种形式,组件都不能直接在浏览器中使用(将来的 Web Components 可以,但可构建的组件绝对是更加有优势)。如果我们将浏览器看作是 web 应用的 runtime 环境,对比于 jvm 是 java 的 runtime,那前端的组件代码都是 java 级别的源码,要类似 java 那样通过构建打成 war 包方可使用。

前端工程化体系

所以,为提升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我们一般不直接写浏览器可读的 html, css 和 js,而是通过可模块化的“高级版” js,将一切资源进行串联,形成一系列业务或非业务组件,它们通过倚赖注入与模块输出、通过编译转换、通过合并或重组,最终生成浏览器可解析的代码。

如何更好的“串联”,这些都是工程问题,也是做为现代前端工程师的必备素质。

MDV

MDV = 模型驱动视图 。从 2010 Google 推出 Angular 开始,到 2013 年 Facebook 推出 React,再到最近国人自创的小而美的 Vue,都一路贯穿着 web 开发新的思路:从 手动操作 DOM数据绑定 + Virtual DOM 的转变。这也是 everything in js 体现的极致,把 DOM 操作都干掉了,直接用基于 js plain object 的虚拟 DOM:

var a = React.createElement('a', {
  className: 'link',
  href: 'https://github.com/facebook/react'
}, 'React');

React 首创的虚拟 DOM 有两大杀手锏大大提升了原生 DOM 操作效率低下的问题(特别是在移动端):batching 和 diff。batching 把所有的 DOM 操作搜集起来,一次性提交给真实的 DOM;diff 算法时间复杂度也从标准的 diff 算法的 O(n 3) 降到了 O(n)。

除了性能提升之外,由于思路的转变,在开发效率上也有很大提升:MDV 模式下很自然的就将 web 页面看做是一台状态机(State Machine),UI = f(state), 界面上的变化皆由状态变化所导致,状态的变化来源一定为 M,即数据模型。我们将手动操作 DOM 的工作交给 MVVM 框架的数据绑定来做,界面的改变由数据的变化而自动完成,不仅十分高效,而且我们对于数据的流向更加清晰可控。在引入严格的函数式编程与不可变数据(immutable.js)后,还能使得结果可预测,方便做单元测试。

当然,除了许多新的概念需要学习之外,组件间的如何通信,异步数据如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随之而来的一些挑战。

轮子

打造前端组件库,这里的指的组件,可以是无关业务的界面组件,也可能是功能模块,或者两者皆有。其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复用,便于管理。涉及公司业务的我们定义为 private components,不涉及业务的我们如果做的优秀也可以开源,开源有什么好处?大家都懂的。

另外我们也拥抱业界优秀的开源方案,比如蚂蚁金服的 ant-design,谷歌的 Material-UI 等,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更高效更快速地开发我们的项目,迭代我们的产品。

多终端和跨平台

在这里要稍微强调一下我们的客户端也就是浏览器,可以看作是我们前端代码的运行环境。我们可以想像的到,js 这个 10 天之内创造出来的语言之所以能够如此流行而且经久不衰,完全是靠了浏览器这个全球数量最庞大分部最广的天然 js 解析器的功劳。它遍布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你不得不用。所以了解语言宿主,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浏览器内核来分,前端应该关注的终端环境应该包括:

  • 移动端:微信 X5 内核,iOS Webkit,Android Webkit
  • PC 端:Trident(IE),Gecko(FireFox),Webkit(Safari),Bink(Chrome),Presto(Opera,已放弃)

可以看出来,最主要的战场,是 Webkit(移动端上的 Webkit 主要看系统 SDK)。在国内来说,由于微信的关系,我们还需要比较关注的是 X5(特别是近期的微信小程序推出)。

根据平台来分:

  • 移动端:Cordova,React Native,Weex
  • 桌面端:node-webkit(NW.js), Electron
  • 穿戴设备:WebVR

关于终端适配和跨平台的挑战,前者在于一些兼容性的问题,这个根据之前的工程化的方案,将 html, css, js 视作“编译”资源,在通过“编译工具”构建后,让工具自动地根据不同内核生成相应的适配代码,降低开发成本。后者对前端工程师的要求较高,需要复合性的知识和能力,但带来的收益巨大。值得一提的是 React 的目标宗旨就是:write once,run everywhere,它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在不断前进。

总体来说,Web 应用的开发主要技术特点就是(盗了 某熊的全栈之路 的图,哈哈):

前端工程化体系

前端运维层

测试

在代码 build 之前有两部操作要做:

  • 代码层面的 Lint
  • 功能层面的 Unit Test

Lint 是根据代码规范的规则来制定的,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规则。比如是 node 环境还是浏览器环境,采用的模块化机制是 commonjs 还是 amd 等,都要分别配置。这里主要是为了保障代码没有明显的错误和拥有一致的风格。

前端工程化体系

Unit Test 在以往只重界面不重交互(页面状态管理)的传统 web 项目下并不常见,但在一些稍微有点复杂程度的前端项目中,单元测试就显得比较重要了。我之前的公司对项目开发的速度要求比较高,所以这一块比较少做。不过目前一些主流的前端框架都附带测试库与简单例子,比如 create-react-app 就自带了 jest。

CI/CD

前端的布署主要分静态和动态两部分:

  • 静态主要是指一些静态资源,布署也比较简单,就是往 CDN 服务器上放即可。
  • 动态就是 Node 服务层的东西,关于 Node App 的布署,可参考我之前写的这篇文章。

至于如何做到自动化以提升效率,主要利用 git hooks 通知到 CI 服务器,执行对于脚本来做,这里有许多方案可供选择。我由于在公司一直用的都是 gitlab,所以之前只尝试过 gitlab-ci,能与 Docker 想结合用起来还是比较爽的。

其它比较常见的就是 Jenkins, Travis CI 等。

扩展与稳定性

遇到程序 crash 怎么办?现在 Node 上已经有非常多的进程重启模块,比如 pm2,forever 等。

为了更好的利用 CPU 内核资源,我们还有在单台服务器上启用多个应用实例。大家知道,nginx 或 haproxy 等集群都是一主多从,主机的端口通过负载均衡算法,将请求转发到 slave 机器上。刚说的多台机器是这样的,那在一台机器上起多个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集群管理也是一样的原理。

这里以 pm2 为例:

前端工程化体系

然后我们手动制造一个崩溃,可以看到,可以看到第一个线程,restart显示为1,也就是说当崩溃的时候它会自动创建新的线程来继续服务。

前端工程化体系

性能日志监控

监控可大可小,往小了说,可以是一个工具,往大了讲,也可以是一套系统,不仅仅可以有可视化的图表,还支持一系列的报警规则。如果公司的人力有限,估计投入产出比不高的,初期可以考虑一些优秀的在线服务,比如:keymetrics.io, Sentry.io 等,这些服务功能强大基本涵盖所有需求,而且易于集成。当然,好用的基本上都是需要付费的。

写在最后

文中没有提到的 Private NPM 和 Private Docker Registry 我用虚线框起来,是就目前来看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的代码库是内网的,而且公司目前是阿里云的重度使用者,Docker 要如要投入使用,要是没有自身的 IAAS 基础设施做支持估计也是玩不转。当然,这些都是没几个小公司能玩转的,有机会就尝试,但做为技术人,首要任务还是方案落地和解决实际的业务问题。

原文  http://roshanca.com/2017/front-end-engineering-system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