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常用的集合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到内部原理可能都是一知半解,通过阅读源码理解如下。
ArrayList内部就是一个默认大小为10的动态对象 数组
容器,每当add一个新数据的时候,如果大于原来的容器大小,则会通过Arrays.copyOf把容器大小增加到原来的1.5倍,以此类推。当可以预知数据大小,可以通过initialCapacity来默认设置动态数据的大小,减少扩容带来的资源消耗。
时间复杂度:
get() - 直接读取下标 - O(1)
add(E) - 直接在后面添加 - O(1)
add(idnex, E) - 插入数据后需要移动后面的数据 - O(n)
remove(index) - 删除后需要移动 - O(n)
LinkedList内部是一个 双向链表
,add新数据的时候,其实就是调用linklast在链表尾部插入数据。删除的时候直接找到对应数据,替换掉链表的前后节点即可。
时间复杂度:
get() - 需要遍历 - O(n)
add(E) - 调用linklast直接添加在最后 - O(1)
add(index, E) - 需要先查找到原来index位置的数据,再重新指定链表前后的数据 - O(n)
remove() - 直接调用removeLast删除最后数据 - O(1)
remove(index) - 需要先查找到原来index位置的数据 - O(n)
HashMap内部其实是一个数组,每个数组下是一个 单向链表
。HashMap中的数组是一个取名为Entry的类,类包含(key, value, next)这几个属性。存放规则为,数组下标按hash(key)%len获得,取得数组后则查找对应数组的值。HashMap还有个负载因子(默认0.75),当里面数组填满了75%的时候,会进行扩展到原来大小的2倍。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put的时候,取到hash(key)%len的值相等时不就冲突了?
HashMap的处理方法是:原来有一个Entry[0] = A,此时来一个index也是0的B,则会把Entry[0] = B,B.next = A,又来一个C的时候,则会把Entry[0] = C,C.next = B,以此类推。这样Entry就会形成一个链表,取的时候则是遍历链表取值。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使用hashMap的时候,引入的key对象必须重写hashCode()和equal()两个函数,原因可以参考源码判断条件(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如果hashCode()没重写,则压根找不到对应数组,如果equal()没重写,则无法判断key值的内容是否相等。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null总是放在数组的第一个链表中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遍历链表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如果key在链表中已存在,则替换为新value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补充:
在java8之后hashmap进行了优化:由于 单向链表
的查询时间复杂度为 O(n)
,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存在性能问题,于是java8针对链表长度大于8的情况会使用时间复杂度为 O(log n)
的 红黑树
进行存储来提升存储查询的效率。
LinkedHashMap内部 双向链表
和HashMap的结合,支持多种迭代顺序,默认按插入顺序,也可以按访问顺序。
访问顺序(accessOrder=true):调用过get访问的元素会放到链尾,迭代会从链首开始
插入顺序(accessOrder=false):按插入顺序迭代出来
TreeMap内部是基于 红黑树
实现的,并且默认会通过compareTo按照key类型进行自然排序。TreeSet的低层是Tre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