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工作流引擎四重罪

开源工作流引擎很多,主要以Activiti为主,后来有Camunda等等,但是这些工作流引擎有其基因问题,因为是基因问题,属于原罪,也称为四重罪:

1. 对于使用者来说,如果需要精通工作流引擎,必须同时掌握Java语言 BPMN XML语法和图形符号,需要在这三者之间做到一一对应。 对参与人员的逻辑能力要求非常高,因为这些都是语言符号,只是表达逻辑的形式而已,不如直接用Java开发更简单方便。

2. 工作流引擎耦合了业务和技术架构,将可靠性(事务)、高性能(Job执行)和业务流程捆绑在一起,比如Job执行的方式就很难拓展到分布式弹性Job方式就比较难。流程事务和技术事务混淆在一起。 随着serverless和FaaS的兴起,K8s + Istio + Knative等将云架构技术将技术架构变成云平台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使用Knative实现事件驱动的flow流程就更具有扩展性和可伸缩性。

3. 工作流引擎违背六角形架构,按照六角形架构,业务核心不应该依赖REST或JMS或数据库或界面等外围,一些工作流引擎无法通过Spring那样对权限等多切面进行解耦,比如如今流行的OAuth和JWT其实已经剥离了权限,但是很难结合到现有工作流引擎中,同理,有些工作流引擎依赖于分层架构,比如表单对象其实表单对象应该是一个领域模型对象,但是因为名称Form原因在实际中要么会依赖UI层,要么依赖JPA层,有的人会将其耦合到SpringMVC的Controller或Struts的Action,这导致整个系统的扩展性完全丧失,几乎很难过度到Spring Boot的微服务架构。

4. 将领域模型变成Map里面的数据,是先有领域边界?有界上下文?还是先有在这些上下文之间流动的流程呢?流程引擎默认是坚持后者,否定了有界上下文边界,将领域边界内的领域模型任意肢解成数据库的数据,通过Java的Map携带,这种不尊重领域模型的极端做法未来必然行不通,只要动态流程,不要静态结构了,没有结构,就没有不变,整个系统好像都可以变,其实是意大利面条混乱不堪。思路应该是:以聚合根为主,在不同聚合根之间采取异步的事件通讯,将这种事件通讯和流程管理器整合在一起,如Saga模式。

总结:

工作流引擎其实都是某个阶段技术和业务的组装者,但是由于技术不断发展,工作流引擎如果没有实现模块化或分层化,那么很难避免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淘汰,用户也是先尝甜头后再尝苦头,掉进坑里,这也是工作流引擎不断更新迭代,但是鲜有恒强者的原因,但是由于美妙市场的存在,用户渴求不需要开发人员,以为自己动动鼠标就能搞定政务系统或办公系统。

在一个分布式服务环境下,如何整合调度服务走向,Spring cloud代表的微服务路由网关给出了一点答案,但是目前网关的路由还无法类似BPMN那样通过XML进行各种流程逻辑组合,未来应该会有,K8s + Istio + Knative代表无服务器架构就是一个方向。不过,BPMN本身思路方向可能有问题,希望抛弃代码和配置,用一套全新的语言表达整个业务流程概念,这种方式必然导致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耦合。

以上只代表个人观点。

[该贴被banq于2018-08-16 17:42修改过]

原文  https://www.jdon.com/49772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