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垃圾回收是一种在堆内存中找出哪些对象在被使用,还有哪些对象没被使用,并且将后者删掉的机制。所谓使用中的对象(已引用对象),指的是程序中有指针指向的对象;而未使用中的对象(未引用对象),则没有被任何指针给指向,因此占用的内存也可以被回收掉。
在用 C 之类的编程语言时,程序员需要自己手动分配和释放内存。而 Java 不一样,它有垃圾回收器,释放内存由回收器负责。本文接下来将介绍垃圾回收机制的基本过程。
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叫做标记。这一阶段,垃圾回收器识别哪些内存正在使用,哪些内存未被使用。
被引用的对象以蓝色展示。未被引用的对象以金黄色展示。在标记阶段,所有对象都需要扫描并做出判断。如果系统中的所有对象都必须扫描到,这将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
这一步会删掉标记出的未引用对象。
内存分配器会保留指向可用内存的引用,以供分配新对象。
为了提升性能,删除了未引用对象后,还可以将剩下的已引用对象放在一起(压缩),这样就能更简单快捷地分配新对象了。
如前所述,标记并整理所有JVM里的对象,效率是很低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对象被分配,对象列表不断增长,导致垃圾回收时间越来越长。然而,根据应用程序的经验分析,大多数的对象都是短命的。
下面是这类数据的一个例子。Y轴表示分配的字节数,X轴表示随着时间分配的字节数。
正如你所看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存活的对象越来越少。事实上,大多数对象的生命周期都很短,如图左侧较高的值所示。
根据之前的规律,就可以用来提升 JVM 的效率了。方法是,把堆分成几个部分(就是所谓的分代),分别是新生代、老年代,以及永生代。
新对象会被分配在新生代内存。一旦新生代内存满了,就会开始对死掉的对象,进行所谓的小型垃圾回收过程。一片新生代内存里,死掉的越多,回收过程就越快;至于那些还活着的对象,此时就会老化,并最终老到进入老年代内存。
Stop the World 事件 —— 小型垃圾回收属于一种叫 "Stop the World" 的事件。在这种事件发生时,所有的程序线程都要暂停,直到事件完成(比如这里就是完成了所有回收工作)为止。
老年代用来保存长时间存活的对象。通常,设置一个阈值,当达到该年龄时,年轻代对象会被移动到老年代。最终老年代也会被回收。这个事件成为 Major GC。
Major GC 也会触发STW(Stop the World)。通常,Major GC会慢很多,因为它涉及到所有存活对象。所以,对于响应性的应用程序,应该尽量避免Major GC。还要注意,Major GC的STW的时长受年老代垃圾回收器类型的影响。
永久代包含JVM用于描述应用程序中类和方法的元数据。永久代是由JVM在运行时根据应用程序使用的类来填充的。此外,Java SE类库和方法也存储在这里。
如果JVM发现某些类不再需要,并且其他类可能需要空间,则这些类可能会被回收。
既然已经了解了为什么将堆分成不同的代,现在就该看看这些空间到底是如何交互的。下面的图片展示了JVM中对象分配和老化的过程。
首先,任何新对象都在Eden区分配。两个survivor区都是空的。
当Eden区满了,触发一次Minor GC。
被引用的对象被移动到第一个Survivor区,未被引用的对象会在Eden区清除时一并删除。
在下一次Minor GC中,Eden区也会做同样的操作。删除未被引用的对象,并将被引用的对象移动到Survivor区。然而,这里,他们被移动到了第二个Survivor区(S1)。此外,第一个Survivor区(S0)中,在上一次Minor GC幸存的对象,会增加年龄,并被移动到S1中。待所有幸存对象都被移动到S1后,S0和Eden区都会被清空。注意,Survivor区中有了不同年龄的对象。
在下一次Minor GC中,会重复同样的操作。不过,这一次Survivor区会交换。被引用的对象移动到S0,。幸存的对象增加年龄。Eden区和S1被清空。
此幻灯片演示了 promotion。 在较小的GC之后,当老化的物体达到一定的年龄阈值(在该示例中为8)时,它们从年轻一代晋升到老一代。
随着较小的GC持续发生,物体将继续被推广到老一代空间。
所以这几乎涵盖了年轻一代的整个过程。 最终,将主要对老一代进行GC,清理并最终压缩该空间。
Linux公社的RSS地址: https://www.linuxidc.com/rssFeed.aspx
本文永久更新链接地址: https://www.linuxidc.com/Linux/2018-09/153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