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论区块链乌托邦——一种可以运行的社会实验

缘起一

5个月前,我开始写这篇文章,提纲初步完成。9月,10月,我分别在两个技术大会上,以演讲的形式,做了相同题目的分享。但是,我还是没有写好这篇文章的把握。

在这五个月里,我看了N本与政治哲学有关的书籍,与乌托邦有关的书籍。一直在心中徘徊不去的难题是:文章怎么开头?

2周前,我在大连出差,正好在书店买到了一本《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在这本书里,有一段话深深的打动了我!我知道这篇文章,应该如何开头了。

但是我们这个时代,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真正危机,并不在于我们没能过上好日子,甚至不在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可能会变得更糟糕。完全不是这样,真正的危机是我们无法想象出一种更好的生活。

这篇文章,是一次想象美好未来,美好生活的尝试!

缘起二

2017年的时候,我在GitChat发了一篇文章《我的架构感悟:从美国宪法学习架构设计原则》,大意是说:美国人,他的宪法基本上两百多年了,基本上没有怎么改过,他们怎么做到的?

美国宪法是一个很神奇的架构设计。指导了美国社会运行的这么多年,没有大的改变。如果说我们要做一个IT系统,我们的架构能保证一百年不变吗?不可想象,连保证十年不变都做不到!

美国的宪法在最初设计的时候,考虑了哪些东西?比如说我们在聊一个叫做架构设计的前瞻性,怎么样才能够考虑到将来的变化——提前设计?但是好像在做IT的人都会说,提前设计是万恶之源,如果你觉得提前设计是万恶之源,你的架构肯定没多久就得改,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比如说你的架构怎么才能保证他是可靠的?怎么样才能保证他是安全的?同样的,美国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他的架构设计出了问题的话,那么国内可能就会发生战争。比如说美国宪法当中的,最著名的叫做3/5条款,他就是把黑人算成3/5个人,因为这样的一个架构设计,导致后面黑人民权运动起来,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这个可能就是在架构设计当中最初埋下的雷。从国家层面来说,那个雷有可能就变成战争。从系统层面来说,这个雷有可能就变成系统崩溃了。

从架构设计的角度来思考政治哲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IT这个领域这么新,学一些老的传统的东西,肯定能学到一点东西。现在我们再说另外一个角度,IT新也有新的好处,IT领域的经验与方法,对于传统的政治哲学,对于政治体系的构造,有没有可能提供帮助?比如说我们的设计模式是一种好东西,设计模式是一种可复用的经验。如果我们把设计模式套用到政治结构上,是不是有某种可复用的政治结构,就像设计模式一样。

比如说在做IT开发的时候,经常会做模拟运行,或者是做一个测试环境。做大规模的政治变革的时候,能不能先找一个地方试一试,甚至在虚拟的地方试一试,不要先闹出人命来,这个成本会低很多。比如说有了大数据以后,人工智能以后,政治体系会变,政治结构会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已经变了,整个政治协作的环境也会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还是风险和机遇共存?这个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老大爷与熊孩子的故事

有一个故事,可能很多人听过。几个熊孩子,很喜欢在楼道下面踢垃圾桶,发出很大的噪声。小区的居民都很无奈,也没啥好办法。然后有一个“智慧”的老大爷出现了。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踢垃圾桶的声音,我很喜欢。这样,我每天给你们5块钱,你们每天都来踢吧。孩子们非常高兴。

于是每天来踢。过了几天,老大爷说:我钱不够了,要么每天3块钱吧?孩子们比较勉强,还是来踢了几天。老大爷又说:我真的没钱了。以后你们来踢,我也没法给你们钱了。孩子们非常生气,以后再也不来踢了。

这个故事,能够说明很多道理。比如:老大爷真的很有智慧,善于整治熊孩子。再比如:一旦金钱污染了娱乐,孩子们纯粹的娱乐,就不再有乐趣了。

但是,我想表达的是另一个意见:孩子们缺乏订立劳动合同的经验,却被缺乏诚信的老大爷给欺骗了。虽然是一个口头协议,但是孩子们天真的认为:每天5块,是可以持续到永远的。也是永远不会减少的。但是老大爷,却利用了孩子们的天真,让他们产生了这种错觉。

一旦孩子们发现受到“商业欺诈”,当然只能愤而终止合约。这种所谓的智慧,往往会在坊间被人津津乐道,但是却令人相当不齿!这是通过牺牲信任为代价的一种所谓的传统智慧,很糟糕的一种智慧。

二、网络游戏与游戏式管理

为什么孩子们喜欢玩游戏?尤其是喜欢玩网络游戏,甚至我们成年人也会沉迷于网络游戏?

说到底就是因为游戏里面的规则是清楚的,游戏里面的规则是简单的,游戏里面的规则是孩子们觉得这个我可以懂,不会有什么:突然有个大人冲出来说这个规则没了,结束了,大家回家吧,网络游戏不会这样(有些不可抗力,这里不展开),所以大家会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些童心未暝的人,依然会喜欢网络游戏。为什么?

我曾经工作过的盛大网络,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他们在公司内部,也实行游戏式管理。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盛大的经验值体系:《良法美意的命运——聊聊盛大的经验值》。

作为一种创新的激励体系,盛大的经验值其实有很多的可取之处:

新人升级容易,老人升级困难。低等级的升级容易,高等级的升级困难。 这样的公平性,在多少公司,都是看不到的! 公司的员工手册里有诸多的奖惩条例,奖励都是 XX 点经验值,而惩罚都是扣 XX%经验值。 这就意味着,越是高级员工,犯错误后受到惩罚越重! 部门与部门之间,可以谈判、然后协作。只要谈妥经验值的数量。 部门墙无形中,就会减弱很多很多。 通过在公司内部流动某种类似货币的东西,使得整个公司,变得更加公平、公开,变得更加有活力,更加开放,这都是桥哥当年制定经验值制度的良法美意!

然而,这个规则体系,却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一项工作,究竟价值多少经验值,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日常工作(比如每天上班打卡)还比较容易确定。但是一个项目,在立项之初,难以确定其价值。在结项之后,难以估算其完成度。结果,在公司里,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善于汇报的人,能够拿到更高的经验值。某某领导,给的经验值最多。某某部门,最近比较富裕。

因为这些规则,都无法透明,包含创意的“游戏式管理”,最终成为饱受争议,人人诟病的“管理游戏”,最终也只能取消了。

三、充满潜规则的世界

2001年时,吴思写了一本书《潜规则》,一时洛阳纸贵。到现在,潜规则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解释起来也是洋洋洒洒的一大篇文章。后来《潜规则》在2002年还出了台湾版。

事实上,“潜规则”这个词之所以至今常用,就是因为有史以来,无论古今中外,无论任何国体与政体,正式制度之外(之下)的“规范”,始终存在。这是一个糟糕,却无法避免,甚至无法消除的现象。

在我看来,所谓潜规则,对一个不喜欢成年人世界的童心未暝的人来说,潜规则就是那些由少数人制定,只有少数人了解的,只对少数人有利的,有某个,我都不知道是谁的大佬来执行的那些东西。我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砸到我头上了,或者突然就损害了我的利益,我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风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规避风险,我不知道。但是那是一个我痛恨的世界,或者说所有人都会痛恨一个叫做潜规则的东西,除非你是那个潜规则的受益者,你会觉得潜规则挺好。

由少数人制定 只有少数人了解 只对少数人有利 由隐藏的大佬,强制执行

四、历史上的乌托邦,为何都失败了?

有很多人都在思考理想的社会,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明了“乌托邦”这个词之后。大家将所有类似的“幻想”、“设计”、“实验”,都称之为:乌托邦!

最早的乌托邦,来自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后来的乌托邦还有很多种,我曾经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真是大开眼界。

论区块链乌托邦——一种可以运行的社会实验

改良主义的模式,类似于梯度下降,寻求最优解。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解,无法逃脱。

论区块链乌托邦——一种可以运行的社会实验

乌托邦的模式,类似于:通过理论计算,直接指出了全局最优解。但是:

你不知道怎么到达这个最优解,不可能一步跳过去,但是一步一步的演进的风险也是未知的。 你不知道他的理论是否存在错误:最优解可能算错了

事实上这些乌托邦的共同特点在于:他们都是出于顶层设计,就是某个大牛、某个哲学家、某个天才,设计了一套乌托邦。而且很多时候,他们都强调公有制,最好是共产的。甚至在伯拉图那边还是共妻的,他们认为只要有私有,就会有问题。通常乌托邦都会对思想素质有极高的要求。要么他们就假设,这个社会里面没有道德低下的人,要么就是这个社会能让所有人的道德变得高尚,或者他们就干脆说,我们意识到人性本恶,所以我们必须对每一个人洗脑,做洗脑式的统治才能实现这样的乌托邦。当然最后推理出来的就是反乌托邦,就是1984年那样的世界,这是一个很难避免的事情,也是现在乌托邦被污名化,或者说任何人提到乌托邦,都不是值得向往的理想,都是一个很糟糕的实践。

五、我们应该如何追求乌托邦?

1)自底向上的设计

我们不仅仅是要做自顶向下的设计,我们也要做一些自底向上的设计。通过实验,先做小规模的设计,然后才能做顶层设计,不要觉得自己是一个天才,而是要相信大家一起来迭代的结果。

2)用敏捷替代瀑布

不要做瀑布模型,不要一口气就把整个社会就设计出来,就说那个是我们理想的乌托邦。而是做迭代式的开发,每次迭代一小个版本,看看,跑一跑,会不会爆掉。

虽然这样的做法,看起来很像是改良主义。

3)接口先于实现

这是一个非常IT,非常技术化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应用在社会与政治层面的话,就是我们先不说,这个社会内部会怎么样?而是会说这是一个小团体,这个小团体跟外部应该如何交流,这是一个接口问题。

如果你的接口是稳定的,你才有可能是稳定的。如果你的接口都是乱七八糟的,变来变去的,甚至是不稳定的,你这个团体是不可能长久的。

这个小团体的接口是啥?什么样的小团体,不会被这个社会不由分说地“干掉”?首先是别走极端,至少在于外界交流的时候,看起来像一个正常的团体。

4)其他的IT手段

开发、调试、部署和运维,这是我们IT开发里面最常见的一套。我们如果应用到社会领域的话,什么时候处于开发阶段?什么时候来调试?如果去部署?要不要考虑运维?要不要有监控?要不要告警?我们把这些概念来套在社会里面,一个团体里面,这些概念是能套进去的,也许会有用。也许他会做一些预警,有些告警,有些监控。

当然监控又很糟糕,又很有老大哥的感觉,所以我只说运维。

六、理想社区的数学模型

1)活跃度语贡献度的关系

论区块链乌托邦——一种可以运行的社会实验

假设有一个理想的社区,这个理想社区有两个唯度,一个是社区成员的活跃度,一个是社区成员的贡献度。如果一个成员非常地不活跃,他至少不会带有破坏性,他也可能有少量的贡献。如果他的活跃度很高的话,他可能同时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贡献很大,要么破坏很大。这是一个社区里面的一个常见现象,从我们运营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那些由活跃度带来的破坏,而尽可能激励由活跃度带来的贡献,而且把所有的人从右下角往右上角去引导,这就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社区。

2)贡献度与影响力的关系

论区块链乌托邦——一种可以运行的社会实验

第二个部分是,如果一个人在这个社区里面的贡献度很大,他的影响力是不是也应该同步地增加?但是我们会说,可能有两个比较危险的现象,是应该避免的。第一个是他在社区里面其实没有贡献,但是他因为是社区某大佬的亲戚,或者是社区某大佬的朋友,所以他的影响力很大,这是很糟糕的一种事情。

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在社区里面贡献很大,但是因为种种社区的潜规则,让他没有办法发挥影响力,或者他在这个社区里面碰到了某种玻璃天花板,他干了也白干,然后渐渐地这样的人就会离开社区。我们在说到一个良性的曲线,大概是一个这样的形状。为什么他是一个逐渐递减的形状?因为他的曲线,我们还希望的是社区会鼓励新来者,所以我们认为你只要刚刚开始有一点点贡献,你的影响力就应该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但是并非贡献度非常高,你的影响力就不可动摇,甚至是成为社区里面的无可争议的权威,那也是对社区有害的,所以说他会有一个影响力递减,这是我想象当中的一个曲线。

3)利益分配的算法

论区块链乌托邦——一种可以运行的社会实验

还有一个事情,也是类似的:一个健康度的标准。比如说这是一个社区,每个人在这个社区里面有不同的贡献度,这个社区如果有了利益,该如何分配?也应该是这样一个曲线,也是一个对新手友好,但是能够有一定的平衡与抑制,即抑制高贡献度的人的收益的某种做法。反观这个社会,我们可以认为是某种累进税制,通过累进税制,来调整社会的贫富差距。这个也是我认为一个合理的社区应该有的曲线。

数学模型:为何与如何?

为什么会画这样的三个曲线呢?我们再说回到一个IT社区,或者是一个开源社区,最重要的一点是,所谓的影响力决定着什么?影响力决定的是我们如何来定义这个社区什么叫做活跃度?什么叫做贡献度?什么叫做影响力?其实这个东西是要不断地被定义的,如果有影响力的人,在这个社区里面不断地定义和优化这个社区的规则,使得这个曲线,越来越趋于这样的形状,我们认为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健康的社区。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数学模型?如果不基于区块链的模型以及基于一个比较详细的丰富的准确的积分的日志的话,我们是无法做出这样的曲线的。

从理论上来说,我们要想把一个社区运行得非常得完美,只能利用某种艺术,而无法参考某种科学,所以我会谈数学模型。

七、为啥区块链特别适合搞乌托邦?

完全公开的信息 基于算法的共识 可以执行的规则 可以预期的奖惩 可以追踪的数据

由于谈论区块链技术的文章,实在太多,这篇文章就打算偷懒一下了。

八、结语

这篇文章,快要5千字了。还是我常说的老话,太长的文章需要简短的结束语,因此这里只多说三句话:

乌托邦是值得追求的,以往的乌托邦统统失败,不是理想的错,而是技术手段不够。 区块链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虽然现在(2018年底)看起来已经从神坛跌落。但是:越是颠覆性的技术,越是会起起落落好多回,这个不要紧。 基于区块链的乌托邦,是目前看来非常有前途的探索方向,我们会努力探索下去。

原文  https://www.8btc.com/article/340106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