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架构,在过去的这一两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与后端相比,前端以开放、开源、共享而著称。这三个要素,促使前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快——完善的基础设施,多样性的前端构架,丰富的生态系统,以及正在快速形成的架构体系。
以我为例,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我使用了:
最近的最近,在与同事对于过去架构的反思和总结中,我们讨论出了一个新的架构模式: 应用微化架构 。由于它是一个反向的微应用化架构模式,所以从模式上来说,我们便将名字反向了一下。由于这一种架构模式,实施和设计相当的简单。所以,在进行详细的介绍之前,先了解一下我们遇到的问题。
应对于业务复杂的前端应用而言,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痛点是:代码太多,影响开发效率——影响 IDE 的响应,影响到系统的构建。为此,应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拆分代码库。在我们过去的一些场合里,我们做了相似的决定。
角色与权限,往往是阻碍前端系统拆分一个难点。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权限,可是呢,在后台系统中, 它们确拥有同样的界面,只是受限于权限原因,我们要拆分成多个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是由一个团队来维护的。为此在这个项目里,于是我们:
好了,我们成功地拆分成了多个系统。可是呢,当我们收到一个新的业务需求,我们就需要:
于是乎,每次更新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一个 Checklist 去一一更新每个代码库。
在随后的一个系统里,我们遇到的场景也是拆分。
稍有不同的是,系统有多个应用,而每个应用是由不同的团队来维护。这便是一个非常适合于使用微前端的系统。我们采用了微前端中的微应用化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切都好,唯一的问题和之前相似:通过软件工程来共享代码仍然有很多坑。
应用微化架构,是一种开发时整体,构建时拆分,运行时分离的前端架构模式。即应用微化架构从 一份代码中,构建出适用于不同环境的多套目标代码 。实现上它是一种:
由于它与微应用化的相似性,我们将它与微应用化做一个对比。它与微应用化不同的是,应用微化是在构建时对应用进行拆分,而非在本地模式下对应用拆分。相似的是,它也是基于构建系统的应用拆分方式。
即: 微应用化,是一个随时可合并式架构 。而 应用微化,则是一个随时可拆分式架构 。
为了方便后期我的查阅,我还是简单地写个相应架构的电梯演进。
关键因素 | 描述 |
---|---|
对于 | 想拆解单体前端应用的团队 |
我们的架构 | 应用微化 |
是一个 | 类微前端架构 |
它可以 | 在开发时是单一代码库,构建时拆分应用,运行时多个应用存在 |
但他不同于 | 代码库拆分 |
它的优势是 | 灵活库高、维护成本低 |
适用业务场景:
以 Angular 框架为例,大致就流程便是:
rm -rf / blog task
相似的,对于 Spring Boot 构建的微服务也是类似的。
最近,手疼得厉害,就先不写 DEMO 了——过几天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