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http://i7q.cn/50SRVt
大家都知道,jvm在启动的时候,会执行默认的一些参数。一般情况下,这些设置的默认参数应对一些平常的项目也够用了。但是如果项目特别大了,需要增加一下堆内存的大小、或者是系统老是莫明的挂掉,想查看下gc日志来排查一下错误的原因,都需要咱们手动设置这些参数。
表示,启动jvm的时候,输出jvm里面的gc信息。格式如下:
[Full GC 178K->99K(1984K), 0.0253877 secs]
解读 :Full GC 就表示执行了一次Full GC的操作,178K 和99K 就表示执行GC前内存容量和执行GC后的内存容量。1984K就表示内存总容量。后面那个是执行本次GC所消耗的时间,单位是秒。
这个打印的GC信息跟上个一样,就不做介绍了。
打印GC的详细信息。格式如下:
–Heap – def new generation total 13824K, used 11223K [0x27e80000, 0x28d80000, 0x28d80000) – eden space 12288K, 91% used [0x27e80000, 0x28975f20, 0x28a80000) – from space 1536K, 0% used [0x28a80000, 0x28a80000, 0x28c00000) – to space 1536K, 0% used [0x28c00000, 0x28c00000, 0x28d80000) – tenured generation total 5120K, used 0K [0x28d80000, 0x29280000, 0x34680000) – the space 5120K, 0% used [0x28d80000, 0x28d80000, 0x28d80200, 0x29280000) – compacting perm gen total 12288K, used 142K [0x34680000, 0x35280000, 0x38680000) – the space 12288K, 1% used [0x34680000, 0x346a3a90, 0x346a3c00, 0x35280000) – ro space 10240K, 44% used [0x38680000, 0x38af73f0, 0x38af7400, 0x39080000) – rw space 12288K, 52% used [0x39080000, 0x396cdd28, 0x396cde00, 0x39c80000)
解读:new generation 就是堆内存里面的新生代。total的意思就是一共的,所以后面跟的就是新生代一共的内存大小。used也就是使用了多少内存大小。0x开头的那三个分别代表的是 底边界,当前边界,高边界。也就是新生代这片内存的起始点,当前使用到的地方和最大的内存地点。
eden space 这个通常被翻译成伊甸园区,是在新生代里面的,一些创建的对象都会先被放进这里。后面那个12288K就表示伊甸园区一共的内存大小,91% used,很明显,表示已经使用了百分之多少。后面的那个0x跟上一行的解释一样。
from space 和to space 是幸存者的两个区。也是属于新生代的。他两个区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因为新生代的GC采用的是复制算法,每次只会用到一个幸存区,当一个幸存区满了的时候,把还是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个幸存区,上个直接清空。这样做就不会产生内存碎片了。
tenured generation 就表示老年代。
compacting perm 表示永久代。由于这两个的格式跟前面我介绍的那个几乎一样,我就不必介绍了。
打印GC发生的时间戳。格式如下:
289.556: [GC [PSYoungGen: 314113K->15937K(300928K)] 405513K->107901K(407680K), 0.0178568 secs] [Times: user=0.06 sys=0.00, real=0.01 secs] 293.271: [GC [PSYoungGen: 300865K->6577K(310720K)] 392829K->108873K(417472K), 0.0176464 secs] [Times: user=0.06 sys=0.00, real=0.01 secs]
解读:289.556表示从jvm启动到发生垃圾回收所经历的的时间。GC表示这是新生代GC(Minor GC)。PSYoungGen表示新生代使用的是多线程垃圾回收器Parallel Scavenge。314113K->15937K(300928K)]这个跟上面那个GC格式一样,只不过,这个是表示的是新生代,幸存者区。后面那个是整个堆的大小,GC前和GC后的情况。Times这个显而易见,代表GC的所消耗的时间,用户垃圾回收的时间和系统消耗的时间和最终真实的消耗时间。
这个就表示,指定输出gc.log的文件位置。(我这里写的log/gc.log就表示在当前log的目录里,把GC日志写到叫gc.log的文件里。)
表示每次GC后,都打印堆的信息。(这个打印的基本格式跟上面第二条的基本类似,我也就不比多说了。)
监控类的加载。格式如下:
•[Loaded java.lang.Object from shared objects file] •[Loaded java.io.Serializable from shared objects file] •[Loaded java.lang.Comparable from shared objects file] •[Loaded java.lang.CharSequence from shared objects file] •[Loaded java.lang.String from shared objects file] •[Loaded java.lang.reflect.GenericDeclaration from shared objects file] •[Loaded java.lang.reflect.Type from shared objects file]
使用这个参数就能很清楚的看到那些类被加载的情况了。
跟踪参数。这个按下Ctrl+Break后,就会打印一下信息:
num #instances #bytes class name ---------------------------------------------- 1: 890617 470266000 [B 2: 890643 21375432 java.util.HashMap$Node 3: 890608 14249728 java.lang.Long 4: 13 8389712 [Ljava.util.HashMap$Node; 5: 2062 371680 [C 6: 463 41904 java.lang.Class
–分别显示:序号、实例数量、总大小、类型。
这里面那个类型,B和C的其实就是byte和char类型。
这个就表示设置堆内存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个设置了最大值和最小值后,jvm启动后,并不会直接让堆内存就扩大到指定的最大数值。而是会先开辟指定的最小堆内存,如果经过数次GC后,还不能,满足程序的运行,才会逐渐的扩容堆的大小,但也不是直接扩大到最大内存。
设置新生代的内存大小。
新生代和老年代的比例。比如:1:4,就是新生代占五分之一。
设置两个Survivor区和eden区的比例。比如:2:8 ,就是一个Survivor区占十分之一。
发生OOM时,导出堆的信息到文件。
表示,导出堆信息的文件路径。
当系统产生OOM时,执行一个指定的脚本,这个脚本可以是任意功能的。比如生成当前线程的dump文件,或者是发送邮件和重启系统。
设置永久区的内存大小和最大值。永久区内存用光也会导致OOM的发生。
设置栈的大小。栈都是每个线程独有一个,所有一般都是几百k的大小。
技术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