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让零让零信任回归本质信任回归本质

自从2010年Forrester资深分析师John Kindervag第一次提出,并经过Google BeyondCorp项目落地之后,零信任概念在业界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并且有深厚基础。

而近几年在零信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分域(Micro-segmentation)、软件定义边界(SDP)等技术也已经走向成熟。

到2019 RSAC,零信任成为最热门的主题,再到NIST提交《NIST800-207 零信任架构》草案将零信任推向顶峰。

从概念提出到技术落地,以及相关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零信任的推崇从最开始踏踏实实向“最少特权”这个方向努力。

虽然在实现上遇到很多困难,但其总体架构直观、易懂,与其它安全产品和业务系统的界线清晰。

在BeyondCorp项目落地后,身份认证厂商的跟进也丰富了零信任的维度。

然而,在各个厂家的市场营销推动下,慢慢的零信任就变味了。零信任不再是“最少特权”,而是按自己口味,将零信任与现有产品拼接组合,可谓鱼龙混杂。

有些厂家口中宣传着零信任,但在产品里却是“毫无保留的信任”。

比方业界大厂Symantec把零信任一锅烩成了满汉全席:零信任数据、零信任网络、零信任人、零信任工作负载、零信任设备、零信任可见与分析、零信任自动化与编排……甚至可以在其官方文档中看到“呼叫中心”这样超出业界人员想象的内容。

那么“零信任”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笔者认为零信任的本质是下面几个方面:

1.身份认证以及用户和用户信息管理

2.设备管理目录

3.策略/权限评估服务

4.策略集中管理以及访问代理

5.异常检测

6.ML和响应(ps:ML和响应虽不是必须的,但这应该算是ZTA下,可以使ZTA大放异彩的一个方向。)

另外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零信任就是一个刻板的、固定范围的概念。只要零信任的实现遵循一些原则,零信任的技术领地还是可以不断扩展的:

  • 最少特权原则
  • 每一次的访问必须是基于特定用户、应用、设备以及资源等各方面的评估结果。
  • 策略管理集中化原则
  • 策略的管理必须集中化、标准化,可以在不同系统进行迁移,并且可以根据业务进行配置。
  • 动态授权原则
  • 所有的授权必须是实时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并且所有相关资源、用户、设备等和授权有关的因素的各种属性都应该在授权评估过程中起到作用。
  • 自适应能力
  • 零信任不是静态的概念,零信任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求本身必须具有自适应能力。比方ABAC概念的引入,或者XACML的使用都是对零信任的有益补充。

随着数据分析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硬件性能的提升,网络安全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

而零信任安全的本质是以身份为中心进行动态访问控制,基于全面身份化,为零信任网络的人、设备、应用、系统等物理实体建立统一的数字身份标识和治理流程。

纵观RSAC 2020的各个分会或相关主题,鲜少有看到零信任相关内容,一方面是参展商不乐意重炒去年的过夜菜,另外一方面笔者更愿意相信很多企业正在埋头苦干,基于零信任架构研发出更优秀的安全产品,零信任正在回归本质的路途上。

原文  http://www.youxia.org/2020/03/50375.html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