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个需求,需要频繁访问数据库,但是访问的内容只是 id + 名称 这样的简单键值对。
频繁的访问数据库,网络上和内存上都会给数据库服务器带来不小负担。
于是打算写一个简单的LRU缓存来缓存这样的键值对。考虑到tomcat的用户办法访问是多线程进行的。
所以还要保证cache是线程安全的。避免在用户操作的时候修改了cache导致其他用户读到不合法的信息。
一, 数据结构选取
思路:
1.最简单的是用链表,最新访问的元素所在节点插入到头节点的后面,当要回收的时候就去释放链表尾部节点。
问题 : 如果数据量巨大,那么这条链表就会十分长,即使是线性时间复杂度的查找,也会耗掉不少时间。
2.打散链表,采用散列法,将节点散列到散列表中,这样,我们一长条的链表就会被打散成若干长度更小的链表。
假如我们的散列算法设计得当,让整个链表均匀的洒在散列表上,那么所用时间最坏情况可以 变成原本的 1/m , m是散列表的大小。
3.在2中,虽然我们使用了散列表来打散,但是如果散列算法不当,或者正好碰到最坏情况,还是有可能节点集中在一条链上。
所以我们可以把链表设计成树,这样我们就保证了最坏时的logN级的查找复杂度。
总体上方法3会比2高效,但是实现起来复杂得多,所以我们采用方法2。
二, 回收策略
回收的时候需要考虑到
1.怎么样让回收的内容在最近尽可能不被访问到,这可能需要结合自己的程序业务来决定,一般的做法是回收最近最少使用的内容,不可能准确预测某内容在不久
的将来不被访问。
2.回收内容之后需要让整个存储结构尽可能均匀,尽可能不出现
这种情况。
于是采取策略,回收最长的那个链表的末尾节点,这种做法不能说百分百可靠,
可能因为散列算法设计不合理,导致节点都聚集在某个槽中,这样的话那个槽的链表就会特别长。
这时这个链表上的节点总是要访问的,但是我们回收的是最长的链表,那么我们总是在回收最近要访问的内容
就很不合理,但是如果我们的散列算法得当,那么我们就能回收的同时保持整个散列表结构逻辑上均匀。
绝对均匀也不好,因为如果绝对均匀,那么就没有一个较长的链表,可以缓存尽可能多,最近被频繁访问的内容。
所以,散列算法的设计十分重要。
三, 线程安全
线程安全,这里是简单地采用 ReentrantReadWriteLock,分为读写两把锁,在读取缓存但不写的时候,占用读锁。
如果没命中,需要向散列表中写新内容,或修改,则占用写锁。
并发编程使用 ReentrantReadWriteLock 无法做到锁升级,需要释放读锁之后再获取写锁。
在释放读锁到获取写锁之间,需要考虑到所有其他线程获取写锁修改某些我们需要的量的情况。
比如我们对A访问用读写锁R
R.readLock().lock();
M = null;
//0
if(A != null){
M = A;
}
R.readLock().unlock();
//1
R.writeLock().lock();
//2
function(M);
A = new XX();
在1处,可能有其他线程先占有了写锁,并且执行完了2之后的代码,所以我们在0处的判断就失效了。
所以在2之后还需要判断
//2
if(A != null){
M = A;
}
也就是要考虑释放读锁与获取写锁之间,其他线程可能获取写锁修改某些共享量。
在下面的代码注释中有详细说明
开始编写
首先,我们要实现我们选取的数据结构,这里选的是2中的数据结构。
3中的数据结构读者可以自行实现,需要注意的是,树如果旋转,则需要把旋转后的根节点挂到散列表上
1.链表设计
我们知道,链表的脱链和挂入有时候需要检查前驱后继节点是否非空。这使得我们的代码实现起来很复杂,而且维护的时候阅读也不方便。
于是我们打算让一根链表生来就有头和尾节点,这两个节点存放的值是无用的,这两个节点是闲置的,这样我们删除链表中的某个节点时
就不用检查他的前驱后继是否非空,因为有一开始的两个头尾节点,前驱后继肯定非空。
我们回收的时候回收的是尾节点的前一个节点。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头节点和尾节点之间没有其他节点呢?回收的不就是头节点?
我们的回收策略是回收长度最长的链表中的节点,并且当整个散列表的大小到达了特定值才会回收,所以一般不会回收头节点。
虽然多了头和尾两个节点,但是相比于我们成千上万的数据,微不足道。
private class Node{ /** * 当前节点的id */ long now; /** * id - 名称键值对中的名称 */ String name; /** * 前驱 */ Node pre; /** * 后继 */ Node next; }
2.每条链表的管理结构
为了管理每个链表,比如记录链表的长度信息,保存链表的头尾指针(引用)。我们需要用一个数据结构管理链表
private class HeadManager{ /** * 链接前一个管理结构(链表长度小于等于当前链表)和后一个管理结构(链表长度大于等于当前链表) */ HeadManager pre, next; /** * 当前链表的长度 */ int size = 0; /** * 链表中闲置的头节点 * */ Node head = new Node(); /** * 链表中闲置的尾节点 */ Node tail = new Node(); { /* * 一开始让首尾相连 */ head.next = tail; tail.pre = head; } }
这些管理结构是按照各自的链表长度大小组织成一条链表的,我们暂且称之为管理链表。当我们要回收节点的时候,就去找管理链表末尾的管理结构,把他的倒数第二个节点释放(尾节点闲置)。同样我们也需要闲置的管理结构头节点和尾节点来简化我们的代码。
总体框架:
public class PlatformCache { /** * 当整个散列表中的值超过这个大小,就会开始回收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SIZE = 1024; /** * 散列表所在数组的初始大小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INIT_SIZE = 64; private static Double rate = 0.0; private static Double time = 0.0; /** * 读写锁 */ private ReentrantReadWriteLock reentrantReadWriteLock; /** * 整个散列表中的节点数 */ private int size; /** * 散列表 */ private HeadManager[] tables; /** * 管理结构链表中的闲置头 */ private HeadManager inOrderHead; /** * 管理结构链表中的闲置尾 */ private HeadManager inOrderTail; /** * 单例 */ private static PlatformCache instance; }
/** * 获取单例 */ public static PlatformCache getInstance(){ if(instance == null){ synchronized (PlatformCache.class){ if(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PlatformCache(); } } } return instance; }
public String getName(long id){ try {//锁读锁 防止读入时修改 reentrantReadWriteLock.readLock().lock(); //简单散列 int index = hash(id); HeadManager manager = tables[index]; //如果管理结构不在散列表中 就让fresh = true boolean fresh = false; if(manager != null){ Node head = manager.head.next; while(head != null && head != manager.tail){ //命中 if(id == head.now){ reentrantReadWriteLock.readLock().unlock(); reentrantReadWriteLock.writeLock().lock(); //到这里的时候,可能有其他线程操作过我们命中了的节点 //所以需要看一下我们的节点有没有被删除(前驱后继为空) if(head.pre == null || head.next == null){ //如果删除了,就跳出循环,和没命中合并成同一种情况 reentrantReadWriteLock.readLock().lock(); reentrantReadWriteLock.writeLock().unlock(); break; } //移到前面 表示最近访问过 moveForward(manager, head);return head.name; } head = head.next; } }else{ fresh = true; } //访问数据库 Platform platform = mapper.selectByPrimaryKey(id); if(platform != null){ reentrantReadWriteLock.readLock().unlock(); //1 reentrantReadWriteLock.writeLock().lock(); //这里的检查很重要 因为在1处可能别的线程获得了锁 //修改了我们要访问的index下标处的内容 if(tables[index] == null){ //创建新的 管理结构 并挂到散列表上 manager = new HeadManager(); tables[index] = manager; }else{ //如果其他线程创建了管理结构 //那么他们可能把我们想要的节点放到链表中了 //所以再次遍历节点,看看能否找到 manager = tables[index]; fresh = false; Node head = manager.head.next; while(head != null && head != manager.tail){ //命中 if(id == head.now){ //下面不用加写锁因为当前已经获得写锁 //移到前面 表示最近访问过 moveForward(manager, head); return head.name; } head = head.next; } } //新建一个Node Node more = new Node(); more.name = platform.getPlatformName(); more.now = platform.getPlatformId(); //插入到链表中闲置头节点的下一位 Node now = manager.head.next; manager.head.next = more; more.next = now; now.pre = more; more.pre = manager.head; //更改管理结构管理的链表大小和总大小 manager.size ++; size ++; if(fresh){ //如果新建了管理结构 就把管理结构挂入到大小队列 insertBeforeHead(manager); } //管理结构的链表大小增加时排序管理结构队列 whenInc(manager); //超出了我们的预算,则进行回收 if(size > MAX_SIZE){ if(inOrderTail.pre == inOrderHead){ logger.error("缓存中头和尾之间没有缓存节点!"); throw new ServiceException("缓存错误已经记录日志"); } //删除链表长度最大的管理结构的链表尾节点的前一个节点 //inOrderTail是闲置的管理结构尾节点 //inOrderTail.pre是链表长度最大的管理结构 //inOrderTail.pre.tail是链表闲置的尾节点 //inOrderTail.pre.tail.pre真正需要回收的节点 deleteNode(inOrderTail.pre.tail.pre); //管理结构的链表长度和散列表总大小均-1 inOrderTail.pre.size --; size --; whenDec(inOrderTail.pre); } return platform.getPlatformName(); } return null; }finally { //释放所有锁 try { //保险起见 固定释放读写锁 try { if(reentrantReadWriteLock.writeLock().isHeldByCurrentThread()){ reentrantReadWriteLock.writeLock().unlock(); } }catch (Exception e){ } try { reentrantReadWriteLock.readLock().unlock(); }catch (Exception e){ } }catch (Exception e){ //可以写入日志 } } }
辅助性方法外提:
private void deleteNode(Node node){ Node next = node.next; node.pre.next = next; next.pre = node.pre; node.pre = node.next = null; } /** * 往后找,找到链表长度比自己小的管理结构,并且插到他后面 */ private void whenInc(HeadManager manager){ HeadManager back = manager.next; while(back.size < manager.size && back != inOrderTail){ back = back.next; } manager.pre.next = manager.next; manager.next.pre = manager.pre; HeadManager pre = back.pre; pre.next = manager; manager.pre = pre; back.pre = manager; manager.next = back; } private void insertBeforeHead(HeadManager manager) { HeadManager now = inOrderHead.next; inOrderHead.next = manager; manager.next = now; now.pre = manager; manager.pre = inOrderHead; } private int hash(Long id){ Long tmp = id; id ^= tmp >>> 32; id ^= tmp >>> 16; id ^= tmp >>> 8; id ^= tmp >>> 4; return Math.toIntExact(id & (tables.length - 1)); } /** * 往前找,找到链表长度比自己大的管理结构,并且插到他前面 */ private void whenDec(HeadManager manager){ HeadManager front = manager.pre; while(front.size > manager.size && front != inOrderHead){ front = front.pre; } manager.pre.next = manager.next; manager.next.pre = manager.pre; HeadManager next = front.next; front.next = manager; next.pre = manager; manager.pre = front; manager.next = next; } //被访问的节点放在链表头部 private void moveForward(HeadManager manager, Node head){ Node now = manager.head; Node next = head.next; head.pre.next = next; next.pre = head.pre; head.pre = now; head.next = now.next; now.next.pre = head; now.next = head; }
测试
测试了一下,不是很OK。
测试环境:
硬件: i5 4核CPU 内存8G
软件: Jmeter 300线程,每次请求使用limit 随机数,50 请求50条数据,数据库表中总共有3300条数据
tomcat7.0
JDK8.0
散列表的大小是64
最大容纳Node个数是1024
系统跑到稳定的时候,命中率平均大概只有40%
其中稳定后的一组:
命中率: 0.3817002017558209
各个链表长度:
0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0 Manager总数: 64
Node总数: 1024.0
方差: 8.0
散列表大小:64
可以看出我们每个管理结构的链表长度都相等,整个散列表均匀,但是命中率实在太低。
我们改变一些量来尝试提高命中率。
尝试1.改变散列算法
原本的散列法:
散列算法1:
int index = Math.toIntExact((id & (tables.length - 1)));
直接用以散列表长度-1 做为掩码取后几位做为下标。
我们采用新的散列算法:
将id每一位的特征都用上。
散列算法2:
private int hash(Long id){ id |= id >> 8; id |= id >> 8; id |= id >> 8; id |= id >> 8; return Math.toIntExact(id & (tables.length - 1)); }
看看命中率会不会提高。
运行稳定后,命中率上升到50%左右。
运行稳定后的一组数据:
命中率: 0.5101351858242434
各个链表长度:
0 1 2 3 6 7 7 7 8 8 9 9 9 9 9 10 10 11 11 12 14 16 16 16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0Manager总数: 63
Node总数: 1024.0
方差: 43.465388506960714
散列表大小 : 64
我们发现,虽然均匀程度下降,但是命中率有所上升,因为充分利用了元素标识id的特征。元素散列到散列表中的位置更有独特性。
当然,因为我们用的是按位或,所以元素会往数组下标大的方向聚集。
所以进一步改进我们的hash算法
散列算法3:
private int hash(Long id){ Long tmp = id; id ^= tmp >>> 32; id ^= tmp >>> 16; id ^= tmp >>> 8; id ^= tmp >>> 4; return Math.toIntExact(id & (tables.length - 1)); }
我们让每一位都参与到特征值的生成中,但是减少了往下标大的地方聚集的趋势
稳定后结果:
命中率: 0.561265216523648
各个链表长度:
0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0 Manager总数: 64
Node总数: 1024.0
方差: 8.0
散列表大小 : 64
我们发现散列表变得均匀,命中率相应也上升了不少。
与散列算法1比起来,散列表都是均匀的,为什么命中率高了接近20%呢?
原因可能是因为 :算法1的散列表均匀是回收算法造成的,算法1散列的结果仍然很不均匀,导致散列出的下标集中在某些地方。
频繁地对这些地方进行访问,可能频繁的在这些地方插入节点,所以这些活跃区域,也是长度增长最快的区域,而回收的时候又
总是回收这些活跃区域,导致我们不久之前刚刚创建的节点总是被回收,导致命中率下降。
算法2虽然也是保持散列表均匀,但是对散列表的访问因为散列算法散列得得当,所以分散得比较开,所以是
“在均匀情况下,增加一个,回收一个,而且大大减少了回收的是最近访问过的节点的概率”
尝试2.改变散列表的大小,但不改变最大Node数量
最大节点数还是1024,而散列表的槽数增加成128。
运行稳定后,命中率没有明显的上升。
原因可能是因为就算增加了槽数,但总的节点数不变,该回收还是回收,导致命中率没有明显上升。
但是链表的平均长度减小,在链表中遍历查询元素的时间减少。
使用散列算法2.
命中率: 0.5074192929043583
各个链表长度:
0 1 1 1 1 1 2 2 2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6 6 6 7 7 8 8 8 8 9 9 9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0Manager总数: 125
Node总数: 1024.0
方差: 9.836877824000004
使用散列算法3.
命中率: 0.5587484035759898
各个链表长度:
0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0 Manager总数: 128
Node总数: 1024.0
方差: 1.0
尝试3.散列表大小不变,增加节点个数
这个方法大概率是会增加命中率的,因为减少了回收次数,而且节点数接近我们记录总数的时候,命中率甚至可能接近100%。
最大节点数增加成是2048,散列表的槽数为128。
运行稳定后: 命中率接近100%
使用散列算法2.
命中率: 0.9811895632415405
各个链表长度:
0 1 1 1 1 1 2 2 2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7 8 8 8 8 8 9 9 9 10 10 10 11 11 11 11 11 11 11 12 12 12 12 12 12 12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4 14 14 15 15 15 15 15 16 16 16 17 18 18 18 18 18 20 20 20 20 20 21 21 22 22 23 25 34 35 37 37 37 37 38 38 39 40 40 40 41 41 42 45 46 49 49 49 49 50 50 50 0 Manager总数: 125
Node总数: 2048.0
方差: 198.067511296
尝试4.改变回收策略
简单的采取回收当前位置的末尾节点。
比如我们在0号位置插入一个新增的Node,导致整个散列表节点数超过了最大值,那么就直接回收0号位置的末尾节点(不是真正的末尾节点,真正的末尾节点被闲置)
使用散列算法2
命中率: 0.5508982035928144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7 7 7 7 7 7 7 8 8 8 8 9 9 10 10 10 10 10 10 11 11 11 11 12 12 12 13 13 14 15 16 16 17 18 19 20 20 20 20 21 21 22 23 23 24 25 28 29 29 31 34 0
Manager总数: 125
Node总数: 1024.0
方差: 57.676877824
散列表大小 : 128
使用散列算法3
命中率: 0.561866802451144
0 1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2 12 12 12 13 14 0
Manager总数: 128
Node总数: 1024.0
方差: 5.578125
散列表大小 : 128
命中率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散列表均匀程度下降。
扩容与重散列:
明天考试,以后再更
最终采用了:
1.散列算法3,保证散列的均匀性
2.回收最长链表
3.最大节点数 : 采用总数据量的45%。比如总共有1000条数据,则最多有450个节点。选取的理由是命中率可以达到80%,满足我的业务需求
1500 / 3300 约等于 45%
当然,这是我的鸡肋业务,如果真的要用到海量数据的业务中去,则仅供参考。
有不妥之处,多谢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