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原意是在俄罗斯的一个 小岛 ,JetBrain在2011年推出了以这个来命名的一个运行在JVM上的语言, 看上去有点类似C#和Scala的结合,并且同为静态类型,作为一门JVM上的语言,可以轻松兼容Java,并且整个语言设计的非常轻量。目前的版本为 0.12.200
,尚未发布正式版。
Kotlin的下载和配置在其 官网 上有,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JetBrains家出品的语言,自家的IDEA当然全力支持!
Kotlin的语法非常简洁,熟悉Java或者Scala的人都可以快速上手:
fun foo(va: Int): Int { return 1 }
也可以单行声明:
fun foo(va: Int): Int = 1
lambda当然也是支持的:
var c = {foo: Int -> println(foo)}
Kotlin中的函数是一等对象,自然支持高阶函数:
var c = {foo: Int -> println(foo)} fun fooTest(func: (Int)->()) = println("I'm Groot") fooTest(c)
类可以这样进行声明:
class Bar(var b: Int): Foo() { var c = 1 init { println("class initializer") } constructor(): this(1) { println("secondary constructor") } }
Bar类在这里继承了Foo类,Bar类有两个构造函数,直接在Bar类头的是primary constructor,另外一个构造函数使用 constructor
关键字定义,注意必须要先调用primary constructor,另外, init
标明的是class initializer,每个构造函数都会首先调用class initializer里面的代码,再调用构造函数
Inner class:
class Outer { class Inner { } }
Kotlin同样支持嵌套的内部类,不过和Java不一样的是,Kotlin的内部类不会默认包含一个指向外部类对象的引用,也就是说,Kotlin中所有的内部类默认就是 静态 的,这样可以减少很多内存泄露的问题。另外,如果需要在内部类中引用外部类对象,可以在Inner类的声明前加上 inner
关键字,然后在Inner类中使用标记的 this
: this@Outer
来指向外部类对象
Singleton:
object Single { var c = 1 fun foo() = println("foo") }
Kotlin中使用 object
关键字声明一个singleton对象,后面这里的方法就可以直接使用 Single.foo()
来调用了
Interface:
interface Interface { fun foo() { println(1) } fun bar() }
Kotlin中的interface,跟其他语言的 trait
非常像,而且也可以带有默认的实现方法,并且不允许通过属性来维护状态。事实上,在上个版本中,interface的原来名称是 trait
,而在M12现在这个版本中又改成了interface而已
Null safe:
在Kotlin中,严格区分了nullable和非nullable对象,甚至在编译期解决了不少潜在的空指针问题:
我们先来看下普通的变量声明
var c: String = "12123"
这里声明了一个String对象,其值为"12123",我们可以正常的使用这个对象的成员方法: c.length()
但是,如果在初始化的时候,变量c为空的话,这样声明就是错误的,会编译不过:
var c: String = null
正确的声明应该是这样:
var c: String? = null
这里在 String
后面加多了一个问号,表明这里是一个 Nullable 的对象,说明这个变量在使用的过程中 可能为空 ,而且,在调用这个变量的成员的时候,必须要使用这种语法: c?.length()
,在调用的时候添加了一个问号,表明,如果 c
为空的时候, length()
这个方法就不会调用。coffe-script也有类似的,这种语法糖减少了很多平时用到的Null-checked,简化了代码,而且从编译器开始介入null-checked,大大减少了潜在的 NullPointerException
,而事实上,null的确也是一个 billion dollar mistake
常年进行如此的调用语法常常会很恼人,因此在你进行显式的Null-checked的时候,Kotlin的编译器会认为后续的调用已经无需进行Null-checked,可以直接调用了:
if (c != null) { c.length() }
Smart type cast
在Kotlin中,进行强制类型转换可以使用 as
关键字,但有可能会抛出异常,因此,Kotlin引入了smart type cast:
if (c is String) { c.length() }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 c
是一个String对象,则在if块中,可以直接使用String的方法,编译器会智能的帮你识别出c在if-blcok里面是一个String对象
Kotlin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一些FP的特性,包括强大的Pattern Matching,在Kotlin中可以使用 when
关键字:
var x = 3 when (x) { 1 -> print("x == 1") 2 -> print("x == 2") in 1..10 -> print("x is in the range") !in 10..20 -> print("x is outside the range") is Int -> println("is int") else -> { // Note the block print("x is neither 1 nor 2") } }
在Java中我们经常需要给系统的类添加一些实用的方法,但苦于不能直接扩展,于是就有了各种的xxxUtils类,导致代码非常恶心,但是在Kotlin中,我们可以直接扩展库里面类的方法,通过function extension:
fun String.fucker() { println("a fucker") }
上面给 String
类添加了一个fucker方法,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123123".fucker()
这大大的减少了我们写xxxUtils类的必要性
使用Kotlin开发Android app的配置非常简单,按照 官方给出的配置即可 ,直接在Gradle的配置文件build.gradle中添加一个依赖:
compile "org.jetbrains.kotlin:kotlin-stdlib:$kotlin_version"
然后添加Kotlin插件的使用:
apply plugin: 'kotlin-android'
进行一次Gradle Sync之后,就可以直接在项目使用Kotlin编写代码了,另外,如果安装了Intellij的Kotlin插件,可以选择 Tools->Kotlin->Configure Kotlin in Project
,就可以自动进行上述的配置,一步到位
我写了一个简单的Demo app放到了Github上,有兴趣可以看下使用Kotlin开发android app具体是怎样的: Demo地址
dex有个65535方法数的限制,这对Android开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使用Kotlin进行android app开发的时候,需要将Kotlin的标准库打包进入apk中,这意味着如果标准库过大,对分包会造成很大的限制(因为这必须得打包在主dex中),所幸的是,Kotlin的哲学是“Java中有的,就尽量复用,不再自行创造一套”,使得整个Kotlin的标准库非常小,我们可以简单将Kotlin的标准库和其他比较常用库进行一下对比:
包名 | android-support-v13.jar | android-support-v4.jar | android-support-v7-appcompat.jar | guava-18.0.jar | scala-library-2.12.0-M1.jar | kotlin-stdlib-0.12.213.jar |
方法数 | 8219 | 8118 | 4624 | 14833 | 51248 | 7228 |
可以看出来Kotlin的标准库相当小,只有7000多个方法,比support-v13和support-v4还小,这体现了Kotlin的设计哲学之一:"100% interoperable with Java",基本上Java已经有的,Kotlin会尽量复用。而对比来看,同样是JVM上的语言,我们也可以选择使用Scala来进行Android开发,但Scala标准库有5万多个方法,全部打包进主dex中,很容易就导致app爆主dex了。所以综合来看,轻量形的Kotlin还是相当适合进行Android开发的。
Anko 是JetBrains推出的一个简化Android开发的库,同样由Kotlin来编写,主要的革命在于,声明UI的方式,完全抛弃了xml的使用,使用Anko,声明UI是这样做的: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val customStyle = { v: Any -> when (v) { is Button -> v.textSize = 26f is EditText -> v.textSize = 24f } } verticalLayout { padding = dip(34) imageView(android.R.drawable.ic_menu_manage).layoutParams { margin = dip(16) gravity = Gravity.CENTER } val name = editText { hintResource = R.string.name } val password = editText { hintResource = R.string.password inputType = TYPE_CLASS_TEXT or TYPE_TEXT_VARIATION_PASSWORD } button("Log in") { onClick { tryLogin(name.text, password.text) } } }.style(customStyle) }
你没看错,的确是在Activity类的onCreate方法中直接声明UI的布局。
Anko看起来像是使用了一种类似DSL的方式声明了界面的UI,这里主要是使用了Kotlin的其中两个特性:
因此这里声明布局的方式,其实全是Kotlin的原生代码,鹅妹子嘤!这样做有显然的好处:
这里列出一些国外的关于Kotlin的介绍文章: